中国民间故事史轮廓扫描
在现行的各种民族文学史中,均涉及故事。它们的基本写法是,将这些民族的文学发展过程大略划分为远古、古代、近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再按历史阶段分别评述几种主要民间文学体裁和重要作家作品。为上述格局和研究成果所限,在这些文学史中,很难看出民间故事史的清晰脉络。
1992年底,集中体现我国故事学最新成果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开始出版,首卷为吉林卷。卷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序,以精当的语言,不仅揭示了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其多重文化价值,也就中国民间故事的历史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一个初步设想: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民间故事口头讲述和流传的许多具体情况今天很难追寻,但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也保存了有关这方面的许多文字记载和其他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各种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和某些形式特点,因而,我们就有可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的发展做一些简略的推测性的追溯。为了叙述的方便,下面把中国民间故事整个历史发展,区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时期(即大体上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此前统划为“古代”,此后划为“近现代”)。对于“古代”时期民间故事的发展,又大致分两个阶段。从远古至唐代,是古代各种民间故事产生发展,众多体裁逐渐齐备的历史阶段。唐宋至清代中期,是古代各族民间故事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12]
这一追溯对我们建构故事史有着宝贵启示。因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间故事”概念是广义的,它包含神话、传说在内,因而“总序”对史的追溯也偏重于神话、传说方面。而神话学、神话史,传说学、传说史,现已另立门户,我们所建构的民间故事史,限于狭义的“民间故事”,对它们作历史的追溯,就须另下一番工夫进行系统清理。我们拟采取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来展现中国民间故事史的风貌。在纵向历史叙述方面,拟分作下列几个阶段:
1.中国民间故事的起源。就中国情况论述神话、传说和故事三种体裁的联系及其分野。
2.先秦寓言的民间文学渊源。先秦寓言被认为是中国寓言文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散见于诸子著作中的寓言自然并不就是民间寓言,但确有一部分作品是由民间故事特别是民间口头流行的动物故事(如《狐假虎威》)转化而来,值得和希腊、印度的古代寓言相比较,给予评述。
3.魏晋“志怪”故事与“志人”故事及其影响。中国的叙事文学分为“志怪”与“志人”两个传统和历史线索。《搜神记》中有大量来自民间的志怪故事,它们和后世民间口头流行的各种神奇幻想故事一脉相承。“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世说新语》,但它主要从文人视角记述文人言行,和民间故事渊源不深,而邯郸淳的《笑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则大体是集录民间笑话而成,它代表了民间口头叙事中“志人”之作向喜剧性小品倾斜的传统风格。
4.唐代民间叙事艺术的大转变。在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出现的传奇小说、变文故事和《酉阳杂俎》等笔记中,都可以发现许多当时民间流行的动人故事。由于受印度故事的刺激,中国民间故事兴起“有意造作”之风,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完整性,使叙事艺术发生了一次巨大转变。我曾以《舜子变》的演变为例指出:
到唐代变文阶段,传说向故事化方面演变,人们懂得了有意识造作故事的技巧,便不受原传说的限制,于是增添人物,扩充故事,设置波澜,描摹情态,将作者于此时此地所感受到的人情世态,移入彼时彼地发生的故事之中。艺术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了艺术风格的变化与进步,作品更生动传神,更富于生活气息与人情味,从而获得了引人入胜激起人们情绪共鸣的艺术魅力。[13]
中国一些著名故事的完整形态,如灰姑娘型的《叶限》,两兄弟型的《旁㐌》,螺女型的《白水素女》,天鹅处女型的《田章》,此时均已有了生动的书面记述。它们在中国以至世界故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5.宋元说话艺术的繁荣与民间故事。宋元说话艺术繁盛一时,它的特征是由职业艺人在城镇讲说故事。艺人说话并不都是民间故事,可是和民间故事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这些艺人吸取民间故事素材加以扩充改编,使一部分故事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另一方面艺人的说书又反过来影响了民间故事;说书式的讲说故事此后便成为城乡故事讲述活动的一个重要类型,影响至今。
6.明清时期民间故事的成熟与多样化发展。众多书面材料表明,中国民间故事在明清时期已完全走向成熟,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故事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现今从民间口头记录的丰饶优美的故事,大都定型或者形成于这一历史时期。故事对小说的影响(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故事对其他通俗叙事文学如弹词、宝卷的渗透,也在这一时期空前有力地显示出来。
7.20世纪中国故事的采录与研究。民间故事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现今流行的故事,大都定型于上一时期。伴随20世纪英勇壮烈的人民革命斗争自发涌现的传说故事,新中国建立后经自觉倡导而开展的新故事活动,都是故事史的新篇章。但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是以现代人文科学的新观念、新方法对民间故事所作的采录与研究。从二三十年代《歌谣》《民俗》的出版,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故事会》的刊行,到八九十年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成果不断扩大和深化,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史上的辉煌篇章。
以上是对中国民间故事史历时性的纵向评述。由于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形式是在广阔文化背景上融合多重文化要素所构成的,因此还须作共时性的横向剖析。除重视特定历史时期之内物质生产、社会制度、道德习俗和社会思潮对故事艺术的制约之外,还须特别注意和民间故事发展有着直接关联的几种文化事象和文学样式。
一是和宗教文化的关联。民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仅把佛经故事和道教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研究对象,而且在其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过程中来考察故事内容与形式的演变。宗教在向故事输入因果报应、成仙得道等观念的同时,又以超越时空的幻想扩充了故事的艺术世界。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在扬弃宗教观念时,却以艺术匠心把那些染有宗教色彩的形象、意趣保留下来,赋予新的象征意味,其风格也从严肃的叙述趋向活泼诙谐。
二是和通俗文学的关联。过去有的学人曾不恰当地把民间文学列入通俗文学之中或将二者混同一体(如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现在越来越多的学人主张把文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雅文学、中层通俗文学和下层民间口头文学。这三个层次是就它们的接受对象、表达方式(民间文学属于口头传承)、艺术风格之不同来区分的,至于艺术价值的高低,则须就具体作品另作评判。由文人和职业艺人制作的通俗叙事文学,以戏曲和宝卷在民间的影响最为深远,并和民间口头讲述的故事之间有着互相交流融合的亲密关系。戏曲和宝卷不断吸取民间故事素材予以改编再创作,扩大了民间故事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许多民间故事家又从这些通俗叙事文学中吸收养分,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山东一位著名故事家胡怀梅,就因平时爱听戏、爱听说书,她讲故事的语言风格便自成一体。
三是和小说艺术的关联。文学史家公认,小说艺术就起源于民众讲故事。就中国情况而论,唐人传奇、明清短篇和长篇小说都和民间故事有很密切的联系。试以《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为例,据熟知蒲松龄著述情况的清人介绍,他曾在大路边摆设茶摊,搜集民众口头传说故事,再粉饰加工成小说。《聊斋志异》一书中的400多篇小说,直接或间接来自这种“道听途说”的素材达到160多篇[14]。
小说家吸取民间故事素材,是把民间文学的新鲜活泼血液注入作家文学,促使文学风貌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这是一方面。同时中国的民间故事家大都有一定的文化,他们阅读这些通俗生动的作品之后,又进行自己的再创作,编出自己的“聊斋杈子”“西游外传”“反三国”等,并在小说的影响下改进提高民间故事的叙述技巧。明清小说和明清时期的口头故事实在有着难分难解之缘。
人类文化史或民族文化史都不是按线型模式而是在纵横交错的网络上演进的。民间故事史的建构自然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避免只是按史的演进罗列堆砌材料。
由于故事史的材料对一般学人来说既陌生,又零散(特别是古籍中的记载),写作故事史须力避空泛议论,而应以材料充实取胜,对那些著名的有较多异文的故事类型,尤应着力进行“生活史”的个案研究。这里试举被故事学家列为AT301型的“云中落绣鞋”为例:
它见于今本《搜神记》,原型为关于望夫冈的传说。本事又见于唐人所编《初学记》引《鄱阳志》,大约是唐以前地方志中记载的口头故事。全文如下:
鄱阳西有望夫冈。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魁诈迎妇去。明诣卜者,决云:“行西北五十里求之。”明如言,见一大穴,深邃无底。以绳悬入,遂得其妇。乃令妇先出。而明所将邻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妇乃自誓执志,登此冈首而望其夫,因以名焉。[15]
它讲的是一女子被妖怪掠入山洞之中,丈夫前往搭救,沿着悬空的绳子下到洞底,救得妻子先行出洞。可是同行的一个伙伴却将女人带走而把他扔在洞中不管。这女人忠贞不渝,总是望夫归来,构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悲剧。后来它在民间继续流传,进入唐人笔下,成为《岩洞的故事》,生发出男人下洞杀死妖怪,救出女子后,接着又因救出洞中另一遭难精怪而得以出洞,终于同被救的女子圆满结合的情节。流传到明清时期,不仅《对山余墨》等笔记小说中有生动的记载,而且以“云中落绣鞋”(女主人被妖怪掠走,绣鞋从高空落下,成为搜寻妖怪的线索)的篇名,转换成各种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世,先后被改编成弹词《云中落绣鞋》,刻印成小说《云中落绣鞋全传》,改编成木鱼歌《井底结钗》,改编成戏曲《云中落绣鞋》(越剧)、《玉仙塔》(桂剧)、《黄恩负义》(闽剧)、《吕文龙》(莆仙戏)等。在民间口头,则多以《石义和王恩》的篇名流行不衰,各地异文多达数十篇。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曾就这一故事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写成一篇近8万字的论文《云中落绣鞋——中国及其邻国的301型故事群在世界传统中的意义》。文章告诉我们,这一故事早在13世纪即已传入西方,而且其生命力一直持续到现代,“其中一部在美国许多城市、估计同样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的西班牙电影,就是人们对这一主题兴趣不衰的证明”。又据人们回忆,毛泽东晚年就曾兴致勃勃地看过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摄制的影片《云中落绣鞋》,并对其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发表过与众不同的评论[16]。这个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传播的巨大影响和它在千余年漫长岁月里情节变异及转换成多种艺术样式的生活史,都是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绝好内容。在纵横交错的宏观展示的同时,再汇入国内外学人对一些著名故事类型的微观研究成果,这样,中国民间故事史就会变得脉络分明,血肉丰满,从一个独有的侧面,给人们认识中国的民间文学宝藏和民间文化发展史以有益启示。
【注释】
[1]本文为《中国民间故事史》一书绪论摘编,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后全文载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5期。
[2]〔苏〕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金亚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43页。
[3]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5页。
[4]《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江苏广陵古籍印行社1984年版,第205页。
[5]僧旻、宝唱等撰集:《经律异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6]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影印。
[7]金荣华:《六朝志怪小说情节单元之分类索引》,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4年版,序。
[8]〔苏〕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68页。
[9]详见刘守华:《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10]〔美〕汤普森:《民间故事的生活史》,陈建宪译,见《故事研究资料选》,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89年编印。
[11]〔美〕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13]刘守华:《试论〈舜子变〉的演变》,见《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1年编印。
[14]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5]徐坚等:《初学记》卷八,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8页。
[16]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