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喜悦的心情,将这部《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奉献给读者。

民间故事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讲故事和听故事是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文化娱乐活动。许多优美故事伴随人们度过美妙的童年,在他们心灵上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据有的学者推断,故事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新石器时代那些原始人的头骨形状,就可判断他们已听讲故事了。到20世纪临近结束的今天,口头讲述故事的活动仍然方兴未艾,甚至在那些因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使口头叙事传统一度中断的西方国家,讲故事又呈现出东山再起的趋势。我于1992年11月访问日本,就在远野市耳闻目睹了该市将听讲故事活动纳入现代旅游观光事业的盛况。民间故事既以它通俗生动的形式为最广大的民众所喜闻乐见,又概括反映出各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共通的深层心理,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给《意大利童话》中译本的题词中所指出的:“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故事具有雅俗共赏的多重价值,这已是现代学人的共识,无须赘述了。

什么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叙事作品,口耳相传为其本来的原始形态。文化人把它记录下来,用文字整理写定,以书面形式发表出版,是它的转化再生形态。见于书刊的民间故事,初看起来和作家写成的叙事作品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它们却分属于口头语言艺术和书面语言艺术的不同范畴,各有其特色。

民间故事这一体裁的划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或称为民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和笑话;也有人把它区分得更细致一些,还有动物故事、精怪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门类。

广义的民间故事则将神话和传说也包括在内。但这三类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很不相同的。《盘古开天》《人是哪来的》等神话故事是远古时代初民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着重表现人们的原始心态;传说是对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事、物的追忆,本书选编的《孟姜女》等四大传说就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口头文学杰作;至于各式各样的故事则是对民众生活与心理的广泛艺术概括,以虚构性和娱乐性为其突出特征,饱含文学情趣。在世界学术园地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兴起神话学、传说学和故事学三门人文学科,分别对这三种人类创造的口头叙事体裁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选编的这本书,以故事为主体,包括《蛇郎》《狐狸媳妇》等神怪故事,《乌龟和猴子》《一只好胜的老虎》等动物故事,《巧媳妇》《梦二先生》等生活故事这几类。动物故事中大都包含较深的寓意,因而也是寓言一体。因受本书篇幅的限制,对民间故事中备受人们欢迎的喜剧小品——笑话就只好割爱了。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组成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群体的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作为口头文学主要体裁的民间故事也格外丰富和优美。

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丁乃通,依据1966年之前的文字资料,积10年心血编撰成《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收录故事7340篇。到1985年,据粗略统计,中国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的书面材料已积累至大约10万篇。1985年以来,我国文化部门为编纂10部民族文艺集成志书(其中三部书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对民间文学进行大规模的调查采录,到1990年为止,已采录到故事183万余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省卷即国家卷虽然尚未正式出版,但各地的故事集成资料本却纷纷问世,估计书面发表的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数量已达到数十万篇。这实在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另一文明古国印度的故事可以和它相比拟,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自豪。

面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汪洋大海,要精选出一本20多万字、只能容纳七八十篇作品的故事集来,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做法,一是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故事学研究与教学所积累的材料,从中挑选出那些最为精美的篇章;二是借助国外故事学使用的科学方法,从类型中选优。

我们知道,口头讲述的故事有一个特异之处,就是同一故事在众口传诵的过程中,会演化出大同小异的许多种说法,故事学家把这些相类同的故事,归入同一“类型”之中,对那些小有差异的不同说法,则称之为“异文”。越是引人入胜,在广大时间空间背景上不胫而走的故事,它的异文也就越多。如人们熟悉的《灰姑娘》《蛇郎》《找幸福》等著名故事,在世界各地记录成文的异文就达到几百篇之多。为了便于研究,故事学家将它们分型归类,编撰成《故事类型索引》这样的专门著作。国际上以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合作编撰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最为著名,通称为“AT分类法”。它首先把各国的民间故事分作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三大类,再把那些基本情节类同的故事作为一个型式看待,分别编入国际通用的2000个代码中(他们的著作只收录540个类型,其余1000多个型式留待他人根据新发现的资料予以补充)。丁乃通于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即依据AT分类法制作而成,将7340篇故事分别归入843个类型之中。此外,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早在1931年就发表过《中国民谭型式》,虽然只完成了原计划写出的100个类型的一半,却是中国民间故事中最流行的作品。已有的这些类型自然还不完备,有待在新发现的基础上予以充实,它们却是我们筛选和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个便捷方法。本书的编选过程便是抓住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类型,从同一类型中选取一篇代表作,再按内容和形式的大体相近组合成若干单元。这样,书中所选的篇目便有了广泛的概括性,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了。在这些故事中,既有对中华大地洪荒时代的追忆,也有对近现代各族风土人情的描绘;既有对英勇壮烈斗争事迹的讴歌,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其主体自然是表现人类社会生活,也不乏对动物世界和想象中鬼神世界的巡游。故事中奇妙幻想与辛辣讽刺、浓郁诗意与深刻哲理相映成趣,同情善良和憎恨邪恶、痛苦呻吟和奋力抗争融为一体。可以说每篇故事都能给读者开启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我们相信,这80篇故事,定会给读者以阅读几百篇甚至更多故事的愉悦和美感。

就故事这种特殊体裁而言,我们的选材特别注重故事情节好,即着力选取那些故事情节新奇曲折,扣人心弦,而又文化内涵丰厚,能给人以智慧启迪和美感享受的作品。由于这些故事原是以口头方式传承和传播,又经文化人采录写定的,其书面文本的质量,既取决于口头讲述的优劣,也离不开搜集整理者的劳作。本书的80篇故事,约有半数出自善于讲经说古的故事讲述家的口头和著名故事搜集家的笔下,它们既具有民间故事的普遍风格,又因各人所处文化背景和自身生活与艺术情趣的不同使故事染上了斑斓的色彩;故事基本面目来自前人的世代传承,又将个人的艺术创造巧妙地融注在字里行间。我们力求使本书成为民间故事精品的荟萃,这也是一个特点。

中国民间故事早有几种选本流行于世,如贾芝、孙剑冰编的三卷本《中国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的两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祁连休、刘世华为少年儿童读者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贺嘉、黄柏选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选萃》以及郑硕人、顾乃晴选编的《中国童话》等,它们都拥有广大读者。本书的体系和篇目力求避免和它们相重复,除很少的几篇是各书共同选取的外,我们的绝大多数篇目选自近几年问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地方卷本中,它们是在普查的基础上按忠实于口头讲述风貌的科学方法采录写定的,是我国民间文学工作的新成果,从而给本书大大增添了光彩。

由于民间故事本来就是极有趣味,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为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广大民众所喜爱的语言艺术作品,而对它的研究和利用,又极受现代文化学术界的重视。因此本书的选编原则便确定为兼顾趣味性、教育性和学术性,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除了作为文学读物奉献给一般读者外,还给文化学术工作者提供一份研究民间文学、民族文化的科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