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民间文艺资源的初步探索
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怎样开发利用这部分宝贵文化资料,为建设两个文明服务,便成为一个迫切课题。李瑞环同志代表中央在给中国民协成立40周年的贺词中说得好:“民间文艺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她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当代人民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0年代,我省在开发利用民间文艺丰富资源上积极进行探索,取得多项成果。
本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旅游业的兴起并走向繁荣,它也使得民间文学的相关层面获得新的生机。由省旅游局主编的一部大型著作《湖北旅游景观鉴赏辞典》,要求每个景观都附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风物传说,全书选编风物传说200多篇。另有《山川佳话》《三峡的传说》《武当山的传说》《蒲圻风物传说》等书,均因同地方旅游资源结合深受读者欢迎。
大力抢救民间文学遗产的同时,我们也热情扶植新生态的口头创作。由中国民协、省民协和襄樊市民协于1996年初举办的“金隆杯百字笑话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短小精悍的笑话7000余篇,许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民众在爽朗欢快的笑声中嘲讽种种社会弊端,表现出他们对涤荡污垢、建设文明美好生活的决心与信心。即使在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民众也仍然要借助口头文学(笑话、顺口溜等)来吐露他们的心声。新生态的民间口头文学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出很强活力,在自发性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独立发展,又彼此关联。它们的交流融合往往给文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我省王老黑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民歌,创作出具有浓郁水乡韵味的《水味歌谣》等,深受文学界赞赏。长阳县的肖国松,吸取民间故事叙事艺术,用近10年时间创作了1000多篇土家族寓言,成为一颗耀眼的寓言之星。还有一位出生于黄梅、现在十堰市委党校任教的严松山,用10年时间写成一部6500多行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玉蜻蜓》,作家欧阳学忠读后对它的“文辞优美,意味隽永”赞不绝口。
至于民间故事传说同小说创作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我省在80年代就出版过《秀才外传》(徐绪略)和《徐苟三新传》(诸葛庐)这样对民间机智人物故事进行再创作的长篇通俗小说,1996年以来,周濯街吸取民间神话传说素材,创作通俗神话小说系列,已出版《炎帝》《妈祖》《造字之神苍颉》《鬼中豪杰钟馗》《七仙女正传》《玉皇大帝和观世音》等10多部长篇。这些小说取材于民间文学而又大胆超越,内容与形式别具一格,受到读者和文艺界好评。新近又有一位赤壁市的作家邱春林,借鉴《钟九闹漕》这部民间叙事诗,创作出同名长篇小说,以新的尝试吸引着读者。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从事“故事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以仙桃市为例,在《民间文学》《故事会》《古今故事报》《故事林》等报刊上刊发的故事近3年就达到120多篇。在这些报刊上常常可看到我省郑伯成、韩进林、余仕潮、袁望来、尹全生、夏德森、李洪源、潘焕新等人的作品。他们现在发表的大多不是按编纂民间文学集成要求搜集整理的口头故事,而是加工改编的传统故事和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新故事。面向文化市场,进行故事文学创作,使人们找到了开发民间文学资源的新出路,前景广阔,是值得民协关注和引导的一项重要事业。
湖北的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源远流长。民协的工作长时期以民间文学为重点,90年代开始关注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获得初步成效。1993年南戴河全国工艺美术大展,1996年杭州全国工艺美术大展,我省几个参展项目均获金奖。1999年全国舞龙大赛,我省汉阳高龙队获山花奖,迎澳门回归时赴天安门广场演出,受到北京市政府表彰。1994年湖北剪纸艺术协会成立以来,活动频繁,成绩显著,多次举办大型剪纸展览,组织会员作品参加国内外大赛并获得奖励,会员作品为20多个国家所收藏。武钢剪纸成为民间艺术推陈出新的一颗明珠。剪纸艺术学会现已拥有10个分会,会员达到500多名。省民协还组织推荐“三峡奇石”“沙市柚雕”“蛋壳造型”“武钢剪纸”和“宜昌县农民版画”等参加全国民间工艺展览,均获得奖励。1995年我省还选派了4名民间艺术家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黄梅农村姑娘周桃蓉的黄梅挑花现场表演和中南民族学院教师何红一创作的民间布贴画《老鼠嫁女》,受到高度评价。1995年,中国民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共同授予我省刘士标、何红一、马子遐、肖国春、张威名、高建国、来层林、刘行迈、武身龙、郑向荣等15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从这里也显示出湖北民间艺术的巨大成就与开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