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民间文学
1.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殊性质
中国拥有丰饶优美的民间文学,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创造的语言艺术杰作,又是民族文化、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但只有通过鉴赏和研究,它才能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享用,其多方面价值才能为社会所认识而得到发挥。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接触到原生态的民间文学。作为鉴赏对象的,大都属于再生形态,经记录写定的书面文本。读者鉴赏时,便常常把它作为一般书面文学作品来对待,这样,自然难以显现其庐山真面目。钟敬文先生一再指出:“民间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的特点。它的创作者、接受者、传播者、表达媒介、传布过程、艺术传统以及作品的内容、形式等,都与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存在着各种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差异。”[5]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以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为主要特征的特殊的文学,这是我们鉴赏和研究民间文学时必须牢牢记住的。即使面对书面文本,我们也须联系它本来的传承和表演情况来领会它的特征与魅力。以上述《张打鹌鹑李钓鱼》为例,由于它原本是一篇口述故事,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到它在叙述、描述、对话中的口头语言艺术特征。又因为它是口头文学中富于幻想性的故事体作品,我们便着重就它对故事情节的精心结构和幻想实际的巧妙融合予以评说。关于龙女形象的“女强人”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也是着眼于民间文学集体性,而不是将它作为一般作家书面文学的个性烙印来审视所得的结论。
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在思想艺术上各有其特点,以小说和民间故事为例,小说要求用精雕细刻手法来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故事则着重借编织奇幻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人物和主题;小说技法以隐藏作家主观倾向,客观再现对象本来面貌为高手,而故事讲述家却总是带着热烈的爱憎情感走进自己的艺术世界;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追求作家艺术个性的鲜明展现,故事则受着群体审美情趣的支配。这两种艺术传统和风格各有其优越性与局限性,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我们在鉴赏中应客观公正地给予恰当评价。现在轻视和贬低民间文学的传统偏见在社会上还根深蒂固,我们在鉴赏和研究中应注意摆脱这些偏见的影响。
2.鉴赏与研究的不同要求
民间文学鉴赏就是研究的起点,独具慧眼的鉴赏性评论也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鉴赏和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我们这里所讲的民间文学鉴赏,主要就广大普通读者(特剔是青少年)理解和接受民间文学文本,从文学角度欣赏和吸取其思想与艺术成果而言。至于从多学科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深入发掘其多重学术价值,则是另一课题。
这里仍以“龙女”故事为例。在刘守华主持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这个大型项目中,包括了60个常见故事类型的解析,其中所论析的就有由《张打鹌鹑李钓鱼》等篇所代表的“龙女”类型[6]。
这篇论文搜求到关于龙女故事的异文100余篇,它们分布在中国30多个民族(以南方诸民族为主)居住的广大地区,按它拥有的母题和母题组合情况,区分为龙女报恩、龙女与凡人婚配、煮海宝和乐人与龙女4个亚型,大部分属多个母题串接的复合型故事。以上是对龙女类型的形态描述。
论文接着将中国龙女故事和印度同型故事做了比较,认为它是在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交相融合中发生变异,从佛经中走出来,逐渐世俗化与中国化的。
最后作者抓住龙女曾被人们取名叫“如愿”,“求如愿”不仅作为戏文演出,还演变成一项民俗的有趣事例出发,结合阐释故事中的龙女性格,论述了龙女作为“女强人”的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内涵。文章的结语写道:
龙女故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织出奇幻曲折的故事情节,将吉凶祸福、悲欢离合、正义与邪恶交织在一起,波澜迭起,动人心魄。其中既充溢着人们对个人幸福生活理想的美好憧憬,又将它和对社会邪恶的抗争结合在一起,反映了普通民众抗争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力量的肯定,从而使龙女故事获得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这篇论文不过是对龙女型故事的综合性初步研究成果,它以占有大量异文,运用母题、类型解析和跨国跨民族比较方法,以及将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为特征。限于篇幅和体例,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进行深入探讨。就龙女故事的某一侧面进行更精细更专门研究的文章另有许多篇,如英人杜德桥的《〈柳毅传〉与其类同故事》、阎云翔的《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白化文的《龙女报恩故事的来龙去脉》、刘守华的《中印龙女报恩故事之比较》等。研究工作涉及民间文艺学、故事学、民俗学、宗教学、比较文化学、社会学、文化史等诸多领域。
民间文学的本体毕竟是文学,因而鉴赏着重在理解和吸取其文学价值。但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作为口头传承之作的特殊性质。至于研究工作,则在于深入发掘其多重学术文化价值。鉴赏和研究不宜截然分开,而应由浅入深地展开。研究须以鉴赏为基础,研究成果的普及又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学的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