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谜语在艺术表现上十分精美。它的基本手法是比拟,把这一种东西比作那一种东西,如把太阳比作半夜起来跳出粉墙的美红娘,把星星比作钉在青石板上的铜钉,把人的眼睛比作嵌在黑洞里的一颗水蜜桃等。可是一般地运用比拟手法,并不能编出生动优美的谜语来。我在一九五八年曾经和几位在棉田里劳动的农工以喷雾器为对象,编过一首谜语:“铜头铜尾橡皮肠,不吃饭来只喝汤,口吐烟雾散四方,害虫吃了见阎王。”把喷雾器比作一个形体特殊的人,虽也大体具备了谜语的特点,但淡而无味,意兴索然。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是由于谜语在用拟人手法构成形象时,还有一些特殊要求:用比拟手法构成的谜面,必须切合谜底即有关事物的特征,并富有启发性。《文心雕龙》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回互其辞,就是闪烁其词,拐弯抹角,使人产生错觉,不能轻易揭破谜底;但又要使人有线索可寻,经过一番思索联想,可以猜中。这时人们就会获得无限快慰,正如一首关于猜谜的谜语中所表示的:“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比拟过于浅露,不费思索即可轻易猜中的;或者过于生僻牵强,人们开动脑筋也很难猜中的,都算不得是富有启发性的好谜语。
谜语必须新奇有趣,富于诗的美感,除增长知识之外,还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湖北民间谜语在内容上的地方特色是很鲜明的,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呢?我认为也是有的。其表现就是艺术构思新奇,特别富有诗意和艺术情趣。
以湖乡特产莲藕为对象的谜语,就有各种不同的构思方式。
十兄弟,骑白马,
旱路不走钻泥巴。
把白色的莲藕比作骑白马的人,以走路来比喻它的生长过程。骑马的人本该走旱路,而它却偏要钻泥巴,这就显得奇特而引人思索了。
爹在外头飘飘荡荡,
妈在屋里长得白白胖胖,
儿子翻皮鼓眼,
姑娘红光满面。
这也是讲莲藕一家,其构思特点是将荷叶、藕、莲蓬与荷花这四样东西的形态特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把它们比作一家人中的父母子女,既有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四句话就讲了四样东西,十分生动活泼。
天晴又天阴,
下雨满天星,
水冷锅盖热,
饭熟米汤生。
“天晴又天阴”“水冷锅盖热”,指荷叶的正面和反面;“下雨满天星”指下雨时荷叶上滚动的晶莹水珠;“饭熟米汤生”,指莲蓬在水中成熟可食。它主要借用儿歌中“古怪歌”的构思方式,根据对象的特征,造成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奇特景象来作比拟,新巧动人,趣味洋溢。
有些谜语还有故事性,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某些活动和家喻户晓的历史与传说故事联系起来,巧妙地启发猜谜者进行联想思索,如关于车水的谜语:
天晴不雨拗国公,
孔明搭台祭东风,
鲁班造下连环计,
周瑜领兵下江东。
结合猜谜,孩子们还欣赏了有关的历史与传说故事。这又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制作谜语的方法。
用谐音手法制作的谜语在湖北民间谜语中很普遍,“又甜又辣吃不得”就是一个很精巧的物谜,谜底是鞋底。“又甜又辣”,实际上是“又填又纳”,这不是妇女上鞋底的情景吗?甜而辣的东西却“吃不得”,就引导你撇开食物去开动脑筋了。
一般谜语是讲一样东西,而湖北民间谜语却有许多作最以极简短的语句构造出一种富于诗情画意的境界,借以概括好几种事物的特征,如:
山头宽,镰刀弯,
打大鼓,扯金盘,
一树栗子千千万。
天长眼,地生包,
水长骨头路接腰。
作者在广阔天空和原野上驰骋美丽的想象,用三四字就造成一种鲜明奇特的景象,用以比拟天空,星月、电闪、雷鸣和冰块、坟包、桥梁等景物,语言的简炼和构思的奇妙令人惊叹;在优美的意境中,融化着作者壮阔豪迈的胸怀,它是出色的谜语,也是优美清新的诗篇。
湖北民间谜语之所以格外富有诗情画意,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是诗歌艺术特别发达的湖北人民将诗才贡献于谜语创作活动的结果。民间口头创作的各种体裁是互相影响的,湖北的机智人物也是诗才横溢,常用对诗的方式来长劳动人民志气,灭剥削者的威风,它同样是荆楚地区深厚诗歌艺术传统的反映。在宜昌地区的许多山歌之乡里,人们“肚里山歌万万千”“堆成山岗淌成河”,他们制作谜语时,怎能不诗情洋溢,竞奇争巧呢?
谜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启迪儿童智慧的钥匙。我们既要注意搜集传统的民间谜语,还要努力制作反映新事物的新谜语。谜语这种体裁本身就有一种追逐新奇事物的特点,过去社会上出现的新奇事物,常常是最先在谜语中得到反映。如“谜子谜,四个齿,吃猪油,屙豆屎——轧花机”,就是在旧中国随着轧花机的运用而制作出来的。现在新编的谜语由于未经群众集体智慧的锤炼,逗人喜爱的精美之作不多。认真研究和借鉴传统民间谜语的特点,对提高新编谜语的质量是大有好处的。
1983年1月
【注释】
[1]原载《屈风》198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