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好奇走近“寄死窑”
想不到20年后,我竟然走进与这一传说故事相关的“寄死窑”里作了一番亲身体验!
2001年5月,我去武当山下官山镇的吕家河民歌村进行考察。十堰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屈崇丽告诉我,他们在武当山进行旅游文化资源普查时,发现了40多处“寄死窑”遗址及相关故事传说,仅吕家河村一带就有20多处。还给我看了他们实地拍摄的照片。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当即决定选一处进行实地考察。5月20日这一天,天气晴和,当地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李征康先生、屈崇丽女士等陪我进山,我们选中的是官山镇西河村山坡上的一处“寄死窑”,临时又找来西河村党支部书记胡世勇作向导。西河村坐落在武当山脚下,我们乘车到吕家河后,再沿河谷步行一个多小时便到了目的地。“寄死窑”就在离居民点不远的一个山坡上,从麦地往上约有两人高。因长期荒无人迹,洞口完全被灌木丛所掩蔽。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生来此看过,灌木丛才被扒开露出洞口。我抓住树枝奋力攀登,一个小伙子在上面拉,另一个人在后面推,才来到洞口,立定脚跟,眼前的情景完全是意想不到的:窑洞竟然开凿得方方正正,是如此整齐和精细!窑洞高约80厘米,深约2米,底部和石壁都很平整,刚好能躺一个人。石壁上有一个小洞,向导说是搁油灯用的。洞口石壁上有凹槽,据说原来装有木门或栅栏。洞里空荡荡的,除了一层枯枝败叶,任何遗物也没有发现。我已过花甲之年,特意在洞里蹲了一阵。本想亲身体验一下古人进入“寄死窑”辞别人世的感受,引来的却是几位同行者的一阵哄笑,只能感叹沧桑巨变,世事全非了。
离这个石洞几十米的山坡上,还有一个石洞,短一点,小一点,向导说那是给女性用的。我们就没有爬上去看了。
从山洞下来,一边走一边就有关问题同胡世勇交谈。我说在十堰市别的地方称为“自死窑”,你们这里叫什么?他说我们这儿叫“寄死窑”。老人满60岁后,按照老规矩都要送到这里,还要送三天饭,等老人死后再将遗体取出来另行安葬,所以这里头没有什么遗物和遗骸。由于还要办理第二次安葬,看来用“寄死窑”这个名称更合适。
返回住地时从一排排农舍前走过,我提出想找一位老人打听一下“寄死窑”的情况,胡世勇便带着我们临时来到一户人家。这家男人均已外出做活,只有孙媳妇陪着84岁的老奶奶在家看门。老人很高兴地接待了我们,把古时候将老人送进“寄死窑”只送三天饭的习俗讲得有鼻子有眼,还兴致勃勃地讲老人出主意同外国人“斗鼠”,取胜,因而改变了这种习俗的故事。结尾时特别强调:“老人还是有点用!”布满皱纹的脸上也随之浮现出开朗的笑容。我问她儿孙对老人是否孝敬,孙媳妇插嘴说,这一带的大人小孩都知道这个故事,对老人都很孝敬。老奶奶点头表示赞许。
从这一带有几十个这样的“寄死窑”,以及人们对相关传说家喻户晓来看,过去这里流行过将老人送进“寄死窑”的习俗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了。这样的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我同胡世勇讨论此事,他听老人说这是唐朝以前的事。唐朝武则天当女皇帝,曾经把卢陵王流放在房县,这里属于古房县的范围。当地唱薅草锣鼓的歌班子,至今仍叫“唐将班子”,据说就是从卢陵王那时遗留下来的称呼。那么,这一习俗上限到什么时候呢?当地口头传说中提到“麇国”,春秋战国时代确实存在过,《左传·文公十一年》:“春,楚子伐麇。”《太平御览》称:“郧乡,古麇国也。”现在的郧县即十堰市一带,均属古麇国范围。是否这一带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流行“弃老”习俗,直到唐代卢陵王来后进行经济文化开发,才移风易俗,将“弃老”转变为“敬老”的呢?但这只不过是一种传说或推测。现在有这些人工开凿的“寄死窑”存在,只需用考古学方法加以探测,其确切年代是很容易断定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打算做进一步考察,相信此事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