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间文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来学术界对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在中国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自然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源分流,而是多种文化成分的融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文化居于统治地位,这自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忽视乃至抹杀与之相对立的农民的民间文化的存在,以及前阶级社会古老文化成分的传承。这两种文化成分,在各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鲜明的体现。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唾弃自私自利者,肯定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赞颂为集体(部落、民族、家乡)而英勇献身的主人公,就是人类童年时期古朴道德的遗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私有观念淡薄,乐于助人,道德高尚,民风淳朴,即渊源于此。它们是不属于封建主义文化而是更接近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成分。
封建主义文化用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这类货色来毒害民众,借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秩序。民间文艺却热情颂扬那些“犯上作乱”的农民起义首领的英雄事迹,传播抗争的火种;抒写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男女私情,高唱“铁打链子九十九,哥拴颈子妹拴手,哪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衙门手牵手!”以至历代封建统治者不得不用“禁歌”“禁戏”的高压手段来摧残民间文艺。
从更深层次来观察社会文化心理,讲求中庸之道,乐天知命,安于现状,这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在民间文学中,却贯穿着勇敢进取、大胆叛逆的声音:“宁可皇上的江山乱,也不教我俩的路断!”“马摆高山高又高,打把火钳插在腰,那家姑娘不嫁我,关起四门放火烧。”抗战时期,这类南方民歌曾引起闻一多先生的深深赞叹,说我们国家文明得太久了,太斯文,所以受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就要凭借这“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蛰伏了几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西南采风录·闻序》)。这是说明两种文化不同性质的一个生动例子。
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农民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既相对立,又彼此渗透,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尽管如此,它们却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两者具有相互对立的性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告诫我们:“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他们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已为不断发掘的我国民间文艺的丰富成果所证实。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作用,理应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加以分析,区别看待,不应囫囵吞枣,笼统地加以肯定和否定。过去有一些学者曾把封建社会的一切文艺,都视为封建主义的文艺,抹杀民间文艺的特殊价值。在当前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人重申这一意见,抹杀农民民间文化和封建统治阶级文化的质的区别。这在理论上是难以立足的,在城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也是不利于我们吸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作为新文化的滋养的。
《意大利童话》一书的选编者卡尔维诺在给此书的中译本的题词中写道:“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我热爱中国的民间故事,对它们一向百读不厌。”民间文艺中有一部分是会被不断前进的历史文化潮流所淘汰的,而那些作为一个民族美好心灵结晶体的东西,则将保持不朽的生命力,融化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由于中外及新旧文化的交汇、冲突、融合,我国农村的现代文化必然呈现极为丰富多彩、新鲜活泼的姿态。对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传统文化优良成分的发扬,又将使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在介绍美国民间文学情况时就说:“各个国家都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美国自然不例外。不过,美国有着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广泛的大众通信网。美国人阅读书本,听无线电,看电视的日益增多。结果,想知道凭记忆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的人就越来越少。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近五十年中,美国才对这个行将消失的文化遗产的兴趣愈来愈大。美国的搜集者加紧工作,趁国内的民间文学还没有被全部遗忘之前,争取尽可能较多地发掘和保存下来。如今,美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绝大部分业已印成书本,录入磁带和灌入唱片,或者记录在图书馆的档案资料之中。出版社编辑发行,各地广为推销,学校和研究所讲授、分析,作家们拿出改编润色。”[2]这实际上是各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总趋势。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为中心的我国各文化部门,正在大力从事各族民间文学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作为一个拥有更加丰饶灿烂的民间文学遗产,而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难道我们不应当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吗?!
1986年3月
【注释】
[1]原载《湖北省农村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湖北省文化厅1984年编印。
[2]《美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