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盘古文化的珍贵价值[1]

夷陵盘古文化的珍贵价值 [1]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旧时建有多座盘古庙,民间盛行祭祀盘古的习俗,并有《盘古传》这样的长篇唱本在口头演唱。当地文化部门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已获得可喜的初步研究成果。近日读到这些鲜活的资料,不胜喜悦,便随手写下这篇短文给予鼓吹。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已是众所熟知的中国历史常识,盘古开天辟地虽是古神话,却又成了中国历史的开篇。于是盘古就坐上了中华远祖的神圣宝座。可是对盘古神话的来龙去脉,人们却是知之甚少。通常都以三国时期徐整笔下《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中的两段话为原初记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经一些学人探求,它的渊源更为古老,如著名学者饶宗颐就指出,东汉末年四川的文翁祠堂壁画就已开始刻画盘古像,宋人见过它的拓本,可见中国多地早已有盘古神话流行。至于盘古神话形象最初来自何处,至今尚无共识,有待学界探明。

现在回到夷陵区的盘古文化话题上来,我对这些鲜活资料的价值,试作如下探讨:

首先,它是现代盘古神话的丰厚遗存。鄂西南、鄂西北地区,都有盘古神话的口头传承历久不衰,神农架和保康县的长篇唱本《黑暗传》,已作为汉民族广义的神话史诗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它就是从混沌黑暗中盘古出生手执双斧,开天辟地并安置日月照耀乾坤开始叙说的,后来才是洪水滔天,兄妹结婚,大禹治水,造成花花世界。除了将《黑暗传》作为“丧歌”“孝歌”来演唱之外,还有许多单篇的盘古神话传说,如《盘古杀雾神开天辟地》之类在那一带口头传诵,我就此写了一篇专论神农架地区盘古神话的文章发表。

夷陵区的盘古文化资料,大大充实了这一份宝贵文化财富。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区域内的盘古庙竟有6座之多,现今完整保存下来不多,却有清代建筑修缮的遗迹尚能辨认。特别是许多老人还保留着对庙会盛况的鲜活记忆以及祭祀盘古获得善报的种种传说,因而使得这一远古时期的神圣形象还生生不息地活在民众心头。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盘古传》这部长篇唱本的流传。据有关资料介绍,“《盘古传》是由雾渡河镇张定虎、苗大雁采集整理的神话长诗。起初是盘古庙用以祭祀盘古神的唱词,近代逐渐演化为祭奠亡人的丧鼓词”。从唱词的内容以及由歌师答问的演唱结构形式来看,它和《黑暗传》属于同一类型的古歌。可是它同当地遍布四方的盘古庙的祭祀庙会活动相结合,相辅相成,便有了不同于神农架、保康等地的同型古歌的文化意韵了。

其次,它具有盘古庙、《盘古传》相融合的盘古文化独特内涵。我对神农架《黑暗传》做过多年研究,因对夷陵《盘古传》知之不多,现在还不便将两部长诗做深入细致的比较。以下只是粗略比较之后的一些感受。

《盘古传》中唱:

说起远古那时期,无天无地无星辰,

一片黑暗和混沌,天地茫茫无一人。

乾坤如同圆鸡蛋,迷迷蒙蒙几千层,

阴阳相凝太极内,结个胞胎里面存。

盘古生在混沌里,汇聚天精与地灵,

两仪精会伴着他,长成盘古一个人。

经过一万八千年,盘古长成一个巨人。遇见黄白二龙,二龙化身为一把巨斧和斧柄,盘古将天地劈开,从此天地清空风云会,阴阳两合雨淋淋。《黑暗传》的几个异文中也有大体相同的叙说:昆仑山长成五龙形,五龙嘴里流血水,一齐流在深潭内,聚会天精并地灵,结一仙胎水上存,长出盘古一个人。神圣广大无比能,开天辟地定乾坤。不同歌本的词句表述虽不完全一致,可是以昆仑为中华神山,在昆仑山下的深潭内聚会天精地灵,然后生长出盘古巨人,完成开天辟地伟业却是完全一致的。

在昆仑山聚会天精地灵,化生成盘古巨人开天辟地,这共同的核心母题,值得高度关注。2017年9月1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曾刊出一篇《昆仑崇拜》的专论,认定昆仑神山乃是中华子孙神圣家园的化身。《黑暗传》和《盘古传》均以昆仑神山为盘古的根基,使盘古文化之中华文化基因得到深刻有力的体现。

关于盘古的由来,受佛教、道教影响,在民间唱本和通俗小说中有不同说法,有说是西天佛祖同观音菩萨会商,派遣盘古来东土开天辟地并相请日月二神上天照耀乾坤的。但夷陵的《盘古传》不这样唱,而是按道教经书中的道教神谱,将“盘古真人”与“元始天尊”形象合二为一,并和“太上老君”即老子的神圣化身并列。正如《太上老君开天经》中所写:“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是曰元始天王。”

《盘古传》的唱词中有黄白二龙出洞见到盘古,“开口便把盘古叫,叫声元始老天尊”,看来这并非歌手的信口开河,而是以道教神谱作依据的。在盘古山宏伟的盘古庙中,鳌头上所敬立的左边是太上老君,右边是元始天尊即盘古,其他众神则排列左右。相传农历七月十四是盘古的生日,每年举行盘古庙会时盛况空前,使这位既是中华远祖又是道教真神的盘古氏永垂不朽。这些庙宇既供奉太上老君、元始天王即盘古,又供奉观音菩萨、送子娘娘乃至土地爷、财神等等,佛道杂糅。但作为本土信仰的道教文化因子在这里更为厚重。这些庙宇也以道士来住持居多。围绕这些庙宇,还生出一些风水故事,人们认定盘古庙坐落于风水宝地,在此下葬老人遗骨,后人即可富贵发达乃至登上帝王宝座,可是那些投机者均未得逞。这些附会传说更增添了盘古信仰的神圣性,也透出这一文化事象鲜明的中华本土特色。

盘古庙、盘古歌、对盘古的信仰等在国内其他地方并不罕见,而宜昌市夷陵区将它们串接在一起,交叉重合,民众对盘古的信仰怀念如此浓烈,神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还如此鲜活,不能不使人震撼。在国家正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日,我们应当将“夷陵祭祀盘古习俗”列入地方非遗名录给予切实保护。中国各地的寺庙宫观及民众信仰祭祀,长时期一律作为“封建迷信”之举给予否定,现在到了将它们作为传统文化多样构成的一个侧面,按去粗取精原则给予科学分析区别对待的时候了。

【注释】

[1]原载杨建章主编:《夷陵盘古文化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