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的新生[1]
近几年来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文化潮流,正给予传统文化以猛烈的冲击。可是被一般人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文艺,却反而借着这股潮流翻波涌浪,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扩展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几十种民间文学报刊畅销城乡;八仙故事、孔雀公主故事和格萨尔王传奇等被艺术家搬上影视屏幕,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民间音乐、舞蹈,民间美术和工艺品大步跨进现代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已据有一席之地。书刊影视等等的普及,使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趋于现代化和多样化,打破了过去火塘围坐讲故事和桑间濮上嬉游对歌的古朴习俗,使原生形态的民间文艺在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开始走向衰落。然而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一经发掘出来,借书刊影视等手段转换形态之后,又获得新的生命,在更广大的范围之内获得了接受者。湖北鄂西民间故事讲述家刘德培,过去只不过在他家乡五峰县白鹿庄一带因善讲经而小有名气,近几年由于报刊发表他所讲述的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故事集《新笑府》,这位山林老汉竟成了全国知名的民间文艺家之一。
我们所说的民间文艺,主要是旧时代的产物。广义的民间文艺,包括神话等原始时代的艺术在内。它是贯穿于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民众的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意大利著名作家、《意大利童话》这部世界畅销书的编者卡尔维诺说:“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可说一语中的,很好地概括了民间文艺的特点。因此,它和阶级社会中主要由贵族阶级创造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区别。列宁曾提出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有“消费者的艺术”和“生产者的艺术”的对立。尽管有人对此持有异议,民间文艺作为下层民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贵族上层文化,却是难以否认的事实。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期间,读到《西南采风录》中的一些山歌,如:“生要恋来死要恋,不怕亲夫在眼前,见官犹如见父母,坐牢犹如坐花园。”“吃菜要吃白菜头,跟哥要跟大贼头,睡到半夜钢刀响,妹穿绫罗哥穿绸。”深怀感慨地写道:“你说这是原始,是野蛮。对了,如今我们需要的正是它。我们文明得太久了,如今人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我们该拿出人性中最神圣的一张牌来,让我们那在人性的黑暗角落里蜷伏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西南采风录·序》)这些话既是针对当时抗战时局而发,也深刻触及民间文艺的性质,即民间文艺往往是存在于社会文明底层民族精神和民众心理的表露,在野蛮原始的外表下,隐含着神圣的光辉。因而在一种新的文化运动兴起,扫荡腐朽的传统文化时,民间文艺不仅不在扫荡之列,反而被这种新文化运动吸取过来作为反传统的一种手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如此,它一方面以猛烈的姿态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同时由一批激进的文化战士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组织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兴起歌谣学运动。当时推进歌谣学运动的一位代表人物说:“我们现在研究它和提倡它,那贵族的文化从此不攻而破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歌谣》第3号,1922年12月)这个说法虽不免显得幼稚,却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文化运动中民间文艺同正统封建文艺的对立地位。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革命文艺家学习吸取民间文艺,创造为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文艺作品,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视民间文艺与平民文学的精神的发扬。
欧洲也有这种情形。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就经历过“原始文艺复兴”阶段,为了对抗中世纪的封建文化,人们对民间文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文艺创作上,如同《大英百科全书》所指出的,“在欧洲中世纪通向文艺复兴时代,民间文学在作家的作品中日益重要,以致有时很难在它们之间划一道明确的界线”。
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近几年呈现空前繁荣景象。特别是1985年以来,将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纳入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编纂的十大民族文艺志书的宏伟计划之后,以科学方法对各地民间文艺进行全面普查、广泛采录,层层编选。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搜集故事183万余篇,歌谣302万余首,谚语784万余条,发现著名故事家和民歌手六千余人,出版地区、县市的三套集成初编本一千一百余册。湖北省各级文化部门正顺利地推进这一工作。这一浩大文化工程的进行,不仅是恢复被“文革”所中断的新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也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进一步发扬。联系世界文化史来考察,它也是复兴一个民族伟大文化的必由之路。民间文艺中自然也包含着随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必然消逝的传统,中国封建社会流行的民间文艺,不可能不打上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烙印,表现出享用这种文艺生活的广大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可是它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的体现,其中又积淀着从神话时代以来作为一个伟大民族能够在世界上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或者“文化基因”,而这些精神财富,如同深海中的锰矿一样,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文化科学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发掘出来并加以合理利用,为建设本民族的现代文化服务。中国目前对民间文艺的开发,正顺应了这一世界文化潮流。
【注释】
[1]原载《大别山采风》1991年第1、2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