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性别认同
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如我是男生;理解性别的稳定性,如我现在是女孩子,将来我会成为女人;理解性别的坚定性,如一个人不会因为发型、着装,或者喜欢的玩具是异性的而改变自己的性别;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异,如了解两性生理器官的差异等。儿童从5-7岁才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他们先是理解自我的性别坚定性,其次是同性他人的性别坚定性,最后是异性他人的性别坚定性。
(二)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如大多数社会认为女性应该在家操持家务,生育抚养后代,男性要外出赚钱养家,保护妻子孩子。因此,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期望男性果断、勇敢、独立、自信,具有支配型、竞争性,成就动机强烈。期望女性应该温柔、多情、友好、谦和、服从、善解人意等。性别角色标准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而存在巨大差异或发生改变。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了解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6岁前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观念较为刻板和严厉,学龄期后对此有更多的了解,逐渐变得灵活。
在性别化的过程中,男童比女童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父母往往更注意培养男孩不要太娘娘腔,而不太在意女孩子像个假小子。与社会角色标准相符的行为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被强化而巩固下来,反之因为不被强化或受到谴责而逐渐消退。
(三)性别角色认同
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性别角色认同是一种习得性的自我知觉。从幼儿期开始,大多数儿童开始与父母认同,内化父母的标准、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包括性别角色认同。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孩子与同性别的家长认同。
(四)性别角色偏爱
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它受三种因素影响:自己的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偏爱成为其成员;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偏爱成为同性别的成员;社会环境、文化决定的关于某性别的价值观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其他因素侧面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