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1.角色扮演法含义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2.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角色扮演有一经典性实验研究:研究者先测量被试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然后要求几个被试扮演演说家,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要求发言,每次发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被试本人原有态度更为极端的态度,其他被试充当听众。扮演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的态度重新做了测量,结果发现,扮演演说家角色的被试的态度沿着发言时表现的态度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听众的态度却很少受影响。
3.常用角色扮演法及适用物件
(1)相声表演:此种表演可以是一人的单口相声,也可以是两人的对口相声或多人的群口相声。由于此类表演需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表演技巧,故较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活动内容可以是提高所有学生认知水平的心理训练。
(2)哑剧表演:这种表演是一种非言语性的。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肢体、面部、身段等进行表情达意,学会非言语交往。此类表演难度稍低,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从教育内容来说,主要适用于情感教育和交往指导,也可考虑实际情况运用于其他教学内容。
(3)角色互换:此方法是让学生先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促使彼此了解,学会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言行,每个人的言行应符合他所承担的角色。教育内容主要适用于自我意识训练、情感教育、个性塑造和交往指导。
(4)小品表演:这种方法是把幽默、讽刺或赞许的语言与滑稽的动作结合起来,展示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情,告诉同学们其中的道理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从教育内容上看,适用于自我意识、情感、个性、交往等方面的训练。
由于角色扮演使受教育者亲身体验了所扮演角色的言行,感受深刻,往往能够引起较大的心理变化,所以,在心理教育中,恰当使用这种方法,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他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
(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多么好。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二)价值观辨析法
1.价值观辨析法含义
价值观辨析法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
2.价值观辨析法的理论基础
价值观辨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拉斯(L.Raths)和他的两名学生西蒙(S.Simon)与哈明(M.Harmin)。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为。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一步步辨析。
3.常用价值观辨析法及适用对象
(1)小组讨论法:针对某一问题设置情境(问题应为开放性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分组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匹配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接下来小组与小组讨论或辩论,最后由老师做总结。教育内容适合于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2)两难问题法: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价值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心理水平。此方法根据问题设置可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在教育内容方面,适用于学生个性塑造和品德形成等。
(3)脑力激荡法:此方法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能自由地考虑可采用的方法。脑力激荡法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很多的概念,目的是在一种兴奋、有趣、安全及接纳的气氛下产生一般与非惯例的概念,鼓励学生真诚地贡献意见,不管有无价值,甚至类似开玩笑或引人注意的意见,都要接纳它,应特别鼓励有创意的学生。该方法适合于各年级学生。在教育内容方面多适用于学生智力训练。
由于价值分析采用诱导方式,反对呆板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式教育,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
4.运用价值观辨析法的原则
(1)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
(2)教师必须无批评地和无批判地接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点。
(3)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
(三)榜样引导法
1.榜样引导法含义
教师利用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榜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符号性的(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的榜样)。
2.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之一,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此理论认为,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
3.常用的榜样引导法及适用对象
参观、访问:参观工厂、农村、公园、学校等,走访工人、农民和优秀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强烈愿望并从身边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由于榜样是活生生的,学生较易保持注意力,所以此方法适合于中小学各年级。从教育内容说,较适合个性塑造、美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科技教学手段,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榜样(传播媒介有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卡通片、文字说明等等),学生观察榜样,进行模仿学习。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教育性兼容艺术性,形象生动有趣,颇受学生欢迎,可对不同年级学生施教,教学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
4.使用榜样引导法的原则
(1)榜样的选取必须是可亲、可敬、可信并与学习者有较大相似性。
(2)榜样行为的展现应是渐进的。
(3)呈现榜样的同时,最好配以讲评,突出模仿行为。
(4)为学生模仿行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其大胆模仿。
(5)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强化模仿行为。
(四)行为强化法
1.行为强化法含义
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所谓强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手段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2.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行为主义首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B.F斯金纳认为:行为操作发生后,立即呈现强化物,行为就强化了,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强化,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
3.几种常用的强化方法及适用物件
(1)奖励:奖励一般可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性奖励和活动性奖励。
(2)惩罚 :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如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罚其事,轻责其人;惩罚伴随说理教育,以提高惩罚效果。
(3)强化不兼容反应 :这种方法类似于“冷处理”,即当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
以上几种行为强化法重点是针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行为塑造和矫正。
4.运用行为强化法应遵循的原则
(1)多适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建立那些行为方式。
(3)强化物和强化程式的选择因人而定。
(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众多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另一类是行为。为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把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以一种方法为主导,多种方法为辅助进行教学,不能孤立地去适用某一方法,在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中,认知活动的成分与行为活动的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