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的整合

二、社会资源的整合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求中小学校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突破传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途径的出现是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为中小学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道路。

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得到更多资源和支持,学生可以从中获益,提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途径主要是社会(指校外资源,主要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等)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多样,下面就与社区合作、与企业合作以及与机构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与社区合作

首先,可以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寓心理教育于文娱体育活动中,有助于青少年学会认识自己和调控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其次,可以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家庭教育思想理念、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和指导,以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理念和亲子沟通能力等为主要目的,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和家庭环境。

(二)与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每学期可以组织学校参观知名企业,为学生与企业对话创造环境条件,在企业进行实践,能让他们学以致用,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更加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企业的精神灵魂,学习企业的文化精髓,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品质。还可以举办主题训练营,如冬令营、夏令营,通过一群训练有素、专业性强、细心耐心的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相关课程,让青少年从中体验到一种与学校和家庭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帮助青少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增进团队意识,树立面对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等心理品质。

(三)与社会机构合作

成长中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但学校无法做到“包办一切”,这就要求学校积极与社会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合作。 学校可以联系当地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开展一些针对特殊学生的活动,如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辅导,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家长可以学习一些亲子沟通技巧,改善亲子关系改进家教方式,为子女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青少年在活动中也能学习如何调适情绪、改善行为、树立理想等。如:南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的“开心妈妈读书沙龙”活动就是专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另外中心还免费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还有社会上一些专业机构,如12355心理咨询热线,信息产业部核配“12355”作为全国统一的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公益服务的专用号码。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旨在促进大众社会心理健康,帮助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而有能力帮助他人,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心灵阳光工程每年会面向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开展系列培训,学校可以借此机会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培训或邀请有关专家进学校为老师培训心理学专业知识,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总之,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实施,建立协同机制。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寻求专家的理念与技术支撑,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走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讲座报告,营造关注心灵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项目研究、转介治疗等方式,打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加大与团体、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家进校园、名人大讲堂、社会大课堂、家庭教育大讲堂等途径,形成全社会育人的格局,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生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中成长,在学校中学习。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盘活多方资源,协同联动,形成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配合的三维工作网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途径形式多样,优点各异,每个地区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于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