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

三、促进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

促进心理韧性潜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建立良好的家庭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一)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韧性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不再只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更加强调人在应对不利情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积极的韧性特质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应对挫折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自尊、自信、对经历的认知和情感加工风格、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计划能力等都是有心理韧性的个体具备的积极个性特征。在培养韧性特质的方法上,比较著名的是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其中“我有”是帮助个体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是帮助个体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

另外,对心理韧性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个体心理韧性的提升。对于学生群体,可通过组织素质拓展训练、专题讨论、逆境想象等团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交往和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最终以一种积极的信念指导自己行动,把应对不利情境当作促进自己成长的契机,培养自己坚强的人格。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成就感等积极心理体验,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这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心理韧性潜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

相对于个人心理韧性特质的内部保护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的外界支持同样是促进个体韧性潜能实现的力量,对于个体在不利情境中维持积极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通常,人们把这些外界支持的力量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父母、亲友、学校老师和同伴以及社会团体等给予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指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还包含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首先为个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证个体拥有可调用的资源。在家庭中,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积极关注、民主型教养方式、理解和无条件接纳、与父母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交往过程,都是帮助个体培养韧性特质、实现韧性潜能的重要条件。如果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个体具有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培养出自信和坚强的人格,在遇到挫折或不利情境时能够适应良好。在学校和社会团体里,教师的肯定和关怀、同伴好友的理解与陪伴、获得的成功或快乐体验等,同样对于缓冲遭受逆境和挫折后的抑郁心境,促进个体良好适应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的同伴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或社会机构可以通过组织人际交往、人际信任的团体活动来增强个体的归属感与合作能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和社会还要以“构建和谐”为宗旨,创造积极向上、安全健康的氛围,力争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