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档案资料的搜集方法

二、学生心理档案资料的搜集方法

(一)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如表6-1)。根据问题的不同提问方式,问卷可分为三种,即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问卷。

在所有搜集学生心理资料的方式中,问卷法运用得最为频繁和广泛。这是因为问卷法经济方便,能以较小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获取广泛的心理资料;获得的材料更容易进行量化分析和整理;匿名性强,能收集到较为真实的材料,比较适合搜集涉及人们隐私或内在心理的资料。

但是问卷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缺乏灵活性,问卷设计的问题比较固定,因此所收集到心理资料也相对有限;很难像访谈法那样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缺乏与问卷填写者的直接互动,难以控制问卷填答的质量。

在设计问卷时应注意:问题要简短、清晰明确、无异义,以便让被试能够迅速地阅读和理解问卷内容,并毫不困难地选择一个答案;要避免双重问题以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词语;多采用正面肯定的方式提问,不要使用假设句、反问句和否定句。

表6-1 学生家庭情况调查问卷

(1)

(2)

(3)

(二)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验法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用数字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加以确定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心理测验法客观量化,经济便捷,因此成为学校心理建档中最常使用和最主要的方法。但心理测验毕竟是通过测量人们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其内在的心理特征,具有间接性的特征,其有效性会受到被试者的身心状态、主试的特征、测验的实施方式、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建立心理档案时仅仅依赖于这一种方法,获得的资料必然是不足的。所以应当将心理测量法与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将量化资料与非量化资料加以综合,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在使用心理测量法时,最为关键的是慎重地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首先要考虑所选的测量工具是否为标准化的心理测验。这些工具是否具备标准化的指导语、题项、施测程序、评分标准及常模资料?是否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要避免随意选择科普杂志上刊登的或自编的、未经信效度检验的问卷作为心理建档的工具。其次,要根据测验目的选择相应的测量工具,如需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可选用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CPQ)或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如需调查学生的抑郁水平则可选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或儿童抑郁量表(CDI)。最后,还应考虑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应避免将只适用于成人的量表用来测试中学生的心理,或将只适合于个别施测的问卷用于团体施测等。

(三)观察法

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特定行为活动,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实施方便,可以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任何情境中随时运用;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做即时记录,而不是事后追忆。因此获得的资料更为客观、全面和准确;能保持被观察者的心理表现的客观性和自然性;对于一些害羞、胆怯、不善于言语或防御心理强的学生,观察法可以获得更多较真实的资料。

观察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观察法对被观察者不做任何控制,仅对自然状态下所呈现的心理事实进行考察,因而观察者经常处于消极等待的被动地位,所获得的材料具有偶然性与片段性特征;观察结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特征(疲劳等);观察法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在心理建档中最常用的观察记录法有:

1.轶事记录法

教师将学生生活中、无意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有意义的行为,做具体而扼要速写式的事实描述。轶事记录表(见表6-2)一般分为事实、解释和建议三栏,将教师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价分开记录,保证轶事记录的相对客观性和正确性。

表6-2 学生轶事记录表

2.评定量表法

即教师采用量表对学生个体或团体的心理与行为加以评定。这种方法常用于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合作、助人、诚实、乐观、主动、负责等特质的描述。以下是两个例子:

使用评定量表时,最好是多位教师评判同一对象,而且事先讨论量表所列特性的含义,对评定结果予以平均,最大程度避免评定的主观性。

3.频率记录法

即记录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一特定心理与行为出现的频次。例如:

表6-3 违纪行为观察记录表

(四)访谈法

访谈法即通过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来收集学生心理资料的方法。访谈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本人,也可以包括他的同学老师、父母等与其有密切接触的人。

访谈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大,控制性强。由于直接与访谈对象接触,访谈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问题的顺序和访谈的时间,灵活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问一些与调查主题有关的问题,从而获得额外有价值的资料;当访谈对象有顾虑时,可以通过诚恳的交谈和必要的解释打消其顾虑;当访谈对象对问题不理解时可以通过重复提问或进一步解释而得到可靠的材料。同时,访谈者还可以根据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对所获得资料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但是访谈法也有自身的缺点:费时、费力、费用开支大;访谈面对面接触,匿名性低,访谈对象因顾虑而不作真实回答;访谈法获得的资料由于标准化程度低,材料难以量化,容易产生偏差。访谈质量极大地取决于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建立的友善关系。访谈者的态度、表情、语调,甚至性别、服装、外貌都可能使访谈对象产生知觉偏差,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访谈者本身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错记、漏记,甚至由于措辞不当,出现倾向性的问题等等,使访谈调查出现偏差。

若要避免以上缺陷,使用访谈法时就应注意:事先根据访谈的目的编制好访谈提纲;访谈问题的设置应遵循“漏斗顺序”的原则,由一般性、非敏感性的问题逐步过渡到具体的、敏感的、非常私人化的问题;访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分专业的术语;注意与被访谈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访谈前应尽可能消除他们紧张、抵抗和顾虑的心理,赢得被访谈者的理解、支持和合作;访谈者注意控制访谈节奏,一边做好访谈记录,一边细心观察对方的非言语动作。

(五)作品分析法

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搜集心理资料的方法。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例如学生的心得、笔记、作文、日记、自传、博客文章、论坛发帖、网络空间日志、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透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增进对学生的生活经历、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感等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