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的扩展

二、专业能力的扩展

为了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专业能力与技能。从心理辅导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看,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与学生充分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帮助的前提条件。这里所强调的是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正常交往与充分沟通,同那些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的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并非难事,而同那些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较差、同教师的关系不够融洽的学生进行正常交往,建立彼此信任的和谐关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尊重、平等、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等积极态度,又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与技巧。

(二)对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失衡、失控等问题是常有的事情,其中少数人也可能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或障碍,这就要求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及时做出初步的诊断和鉴别,以便适时采取相应对策,防止问题恶化或者导致严重后果。在这方面,虽然不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必须达到专业咨询师的水平,但从建立、完善学校心理服务系统的要求看,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诊断标准必须有所了解。比如,对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各种问题行为和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精神病及精神分裂症的初步诊断标准等,都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三)运用团体辅导的原理与方法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说的活动课就是指各种团体辅导活动。近年来在评课过程中发现,团体辅导活动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过分重视表面形式、沟通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临场应变能力较差等。其原因主要是团体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许多原则与方法同传统的班级或团队活动有很大的差别。心理辅导老师要增强这方面能力,不仅应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还必须通过加强专业指导,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成长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采用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原理与方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老师一定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原理和方法,并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辅导工作之中。比如心理咨询中的交友、共情、倾听、支持、引导、助人、自助等原理与方法,都能够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沟通能力,改善师生关系,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同其他教师及家长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影响力

学校中的心理辅导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源于家长或某位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行为,要想改变学生的处境,就要改变相关人员的错误观念及不当行为。此时,心理辅导老师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想较好地发挥这种协调作用,一定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专业威望。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同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