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双性化人格

二、双性化人格

一个受精卵在母体中开始发育起就注定了它将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而孕育、出生、成长、终老,这一毕生发展的全程将始终伴随着人格的塑造、变化和定型。而出生时父母及亲友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从婴儿的性别去推测它未来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于1977年提出“双性化”的概念,双性化人格即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双性化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者能更多地应付多种处境,更富有独立性,更有修养,有更强的自尊感,有更为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

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性别角色类型,它无疑更多受后天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学校、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态度、教育方式、自身的个性特征、性别角色观念会极大地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从而使孩子主动或被动地获得包括“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内的一系列行为角色。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潜移默化、期望效应和同伴交往对形成双性化人格也同样重要,这更多地影响了男女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双性化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文化”对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也不可忽视。但是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考证。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双性化人格类型的培养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应在学校教育中从一年级开始,就科学地倡导双性化及半双性化人格,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开展女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