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是通过教师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通过活动训练,使学生产生体验,得出正确结论,要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忌包办代替,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应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在学生获得感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体会给予明确的概括和升华,防止学生对活动的体验流于表面。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应局限于课堂,应注重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陷入学科教学的模式,教学方式应多种多样,可根据情况选择在户外进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团体训练应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应特别注意调动和引导少数性格内向或与主题有关的学生参与,如针对“友情”这一内容,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引导性格内向、平时朋友少的同学参与。

(四)活动主题忌大或空,要具体化为可以操作、可以训练的行为特征,从问题入手。如“优化心理,助我成功”“倾听你的心声”等主题就太大,学生讨论开后,内容太多,教师不易把握。

(五)活动的主题及设计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需要(对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提供的活动步骤、内容要分析,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情绪调节等内容就不适合小学低年级。

(六)创设良好的情景,增强活动的心理氛围(如座位的摆放、音乐的烘托等),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教师要按心理活动课的要求重塑角色地位,使学生能坦诚相言。如教师可以先讲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犯过的错误、自己遭受的不理解,引起共情,使学生解除顾虑,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使活动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八)对活动中学生提出的违背常理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不能听之任之,不然会造成学生误认为教师认可他们的错误想法。如主题为“当父母误解我的时候”这一活动中,有一学生谈到当他和表弟闹矛盾时,明明是表弟的错误,父母总是怪他,这时他采取的办法是把表弟叫出去打一顿。如果教师对他这一回答不予理会或简单地否定,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教师应顺着他的回答点拨他,让学生自己觉得他打表弟一顿毫无作用,从而改变做法。

(九)活动课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情况制定具体目标进行课后训练,以巩固训练内容。目标制定要合适,给学生以成功体验。通过一堂心理活动课,学生可能会改变一些原有的错误认知,但要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应用,教师布置课后的训练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