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尊的来源
2025年11月14日
三、自尊的来源
关于不同水平的自尊是怎么来的,有好几种模型可以阐述这个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种是自尊的情感模型。它假设自尊在早期形成,并以归属感和掌控感为特征。归属感是指无条件的被喜欢或被尊重的感觉。掌控感是对外界能够施加影响的感觉,它体现在专心去做事情或努力去克服困难时的体验。这两种情感通常在生命的早期发展,主要是亲子间相关作用的结果,比如亲子依恋的质量。因此,在生命初期抚养人与婴儿建立亲密的信任感对于个体的自尊中的归属感有重要影响。同时,在生命早期鼓励婴儿去探索、创造和修改他周围的世界(如搭建、画画、捏泥人、做手工等)可以帮他们形成良好的掌控感,如果抚养人过度批评、破坏或嘲笑孩子的努力则可能破坏他们良好掌控感的形成。
第二种是自尊的认知模型。它强调的是人们在各个领域如何评价自己将决定其自尊水平。一般来说,有三种评价模式。首先是逐项相加法,即将自己的各种品质或特长的得分逐项相加得到的总和将决定个体的自尊水平。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不同的人会看重不同的东西,比如有的学生看重学习,有的看重人际。因此,重要性加权法得以产生,它强调的是对个体自己非常重要的方面或社会评价偏重的方面对于人们的自尊有重要决定作用。第三种方法是个体现有品质与理想期望之间的差异决定自尊水平,现有的自我意象与理想的自我意象越匹配,自尊水平越高。
第三种是自尊的社会学模型。它强调自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得到多数人的尊重和重视,就会拥有高自尊。因此,家庭经济状况、职业声望、收入、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学变量决定自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