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干预的对象和方法

三、危机干预的对象和方法

在中小学,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危机干预通常遵循危机干预六步法。

(一)确定问题

从来访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来访者个人所认识的问题。干预者的声音形象应镇定而温暖,在谈话中使用积极倾听技术:共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以建立起可信赖的咨访关系,帮助来访者觉察和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其中可以多使用开放式问题,如“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谈话过程中既注意来访者的语言信息,语言内容和语调高低等,也要注意其非语言信息,比如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等。

(二)保证来访者的安全

危机是包罗万象的、连续的和动态进展的,在确定问题之后,需要同时对来访者的应付能力、所遭受的个人威胁以及是否失去能动性进行准确评估。评估的主要方面包括:

①评估危机的危险严重程度(危机的持续时间,对来访者的影响,依靠来访者的主观认识和干预人员的客观判断)。

②评估来访者目前的情绪状态和情绪能动性。

③评估来访者致死的风险水平(对自我或他人的伤害危险性多高)。

④评估替代解决方法、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

(三)提供支持

强调与来访者沟通与交流,让来访者认识到危机干预工作者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可靠支持者,危机干预工作者是以关心的、积极的、接受的、不偏不倚的和个人的态度来处理危机事件。并通过口头语言和躯体语言向来访者表达危机干预者的无条件接纳,鼓励当事者通过宣泄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予以表达。

(四)检查替代解决方法

帮助来访者认识及探索,还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其选择,促使来访者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社会支持、可资利用的应付方式,以往应付类似问题的成功经验,在来访者康复过程中有哪些经济、社交、学习和个人方面的障碍或问题,发掘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自己对问题的单一消极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这个过程保证来访者知道代替冲动和自我毁灭行动的解决方法,它有助于来访者“拓展”选择的视野,帮助他发现可能被忽略的潜在问题解决途径,看到希望。如“你觉得这次中考你一定失败吗?如果失败了,最糟糕的后果会是什么?如果它真的出现了?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去应对吗?过去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困难?那时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有人能够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最有可能是谁”。

(五)制订计划

危机干预工作者与来访者共同制订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这些计划应是来访者自主意愿的、现在能够采用的、在现实中可获得及时支持与帮助并能够实现的积极应付机制,目的在于通过让来访者将这些短期计划付诸实施以此恢复他们的自制能力和保证他们不依赖于支持者。

(六)得到承诺

帮助来访者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来访者自己想到的、愿意的、从实现的角度看是可以完成的或是可以接受的。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从来访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如果干预者评估来访者的自杀风险很高,在一段时间内容易反复,而他自己并不能克制的话,干预者需要启动来访者的支持系统来从外界帮助他。如果他暂时又没有可供利用的社会支持力量去有效防止他的自杀可能,而他愿意在干预者的帮助下去对抗危机,花一段时间去寻找解决方法,那么此时需要与其签署不自我伤害协议。

不自我伤害协议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点:

①确定咨访关系,暂定一个长程的咨询时间段。

②来访者承诺在咨询期间,不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如果有伤害自己的冲动,可以通过和心理辅导老师联系或其他方式寻求解决。

③如果来访者有伤害自己的冲动,在实施之前,必须和心理辅导老师取得联系。告知心理辅导老师的联系方式。

④如果来访者违反该协议,心理辅导老师有权终止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