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格特质
心理辅导老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优秀心理品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健康的情绪体验、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人格特质。
(一)情绪调适性
要培养心理素质健全的学生,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心理健康。为此全美教育联合会(NEA)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具有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脾气不能自制、严重忧郁、极度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有谩骂习惯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疾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辅导老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性,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坚强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发展。
(二)认知敏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其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学生的有些心理特征会外显于行为,更多的则具内隐性。有些即使表现于外,也往往渗透于言行之中,不易察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颜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错过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敏感性不仅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敏感,也指教师应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敏感。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动性,师生、学生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也应对自己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敏感地做出反应。例如,在对一位有魅力的异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时,高敏感性的教师可以觉察到自己是否因对方的装扮和挑逗性的语言产生歧念,并及时地做出处理,继续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工作。
(三)人际合作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专职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心理辅导老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协调学校内部之间,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