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提升
心理辅导老师不仅要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专业化的要求,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胜任职务的要求。其中比较重要的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
这主要应体现在在理解教育过程、看待学生等方面,要有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信念,如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发展观、质量观、健康观、教育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做到正确理解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局部与全局、静态与动态、历史与现实、绝对与相对等复杂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应借助合理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实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受到各种错误认知的影响,存在成见、偏见和误解。比如以偏概全、过分概括化、表面化、绝对化等。这种不正确的评价常常是妨碍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并与其建立和谐关系的主要原因。因此,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在思维水平上达到较高的标准。
(二)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
对于专、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而言,在情绪状态及其表达方式上理应比一般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这是职业适应的需要。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积极乐观的情绪特征,同时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出现消极情绪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与控制,防止出现因不合理宣泄而导致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三)真诚、友善、宽容的性格特征
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早已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马特拉发现师生之间在22种性格特征上的相关系数分别从0.11-0.46不等,全部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心理辅导的工作性质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具备真诚、友善、宽容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其中,宽容精神对于心理辅导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会接触到许多存在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对待这些学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态度,不管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多么不符合心理辅导老师本人的价值观。如果心理辅导老师表现得过于挑剔和苛刻,缺乏真诚和友善的态度,就会失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从而也就失去了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基本条件。
(四)自知、自爱、自尊、自信的自我观念
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了解,有合理的自我评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既不自傲,又不自卑,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这样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保持心态的平和,把握行为的分寸,增强心理容忍力和抗挫折能力,防止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必要的过敏反应发生。这些都是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五)自律、自制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心理辅导与咨询中,有一些职业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心理辅导老师应该了解并加以自律的。如咨询过程中的保密性要求,对移情现象的正确处理,对同来访者之间发生专业服务以外其他关系的限制等,都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