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的相关理论

二、成就动机的相关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的将近20年中,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期望价值理论在成就动机研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后有许多研究者分别对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进行了修正、拓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伊克勒斯(Jacquelynne S.Eccles)等人的期望价值理论及黑克豪森(Heckhausen)的期望价值理论。具体如下:

(一)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受到了先前研究的影响,其中包括默里(Murray)把成就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的观点,勒温(Lewin)关于活动效价概念,以及托尔曼(Tolman)在成功预期上的构想。阿特金森的理论设计用来解释不同的成就相关行为。如成功的争取,成就任务的选择与坚持等。阿特金森假设,成就行为取决于成就驱力、成功预期以及诱因价值三个因素。他提出了两种成就动机(Mach):追求成功的动机(Ma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阿特金森用对特定任务上成功可能性预期(Ps)与失败可能性预期(Pf)来定义预期,并且假定Ps+Pf=1。阿特金森还把诱因价值定义为在特定任务成功的相对吸引力,在他的模型中,包括了成功诱因(Is)与失败诱因(If)。阿特金森运用这些概念的数学关系来表示成就动机:

Math=(Mas × Ps × Is)-(Maf × Pf × If)

尽管阿特金森的模型中包含了诱因价值,但同时他又假定Is=l-Ps,If=IIW,这两个式子意思分别是,如果任务难度大(成功的可能性小),则成功的诱因价值就高;如果任务的难度小(成功的可能性大),则成功的诱因价值就低。通过数学上的操作,他降低了诱因价值在其理论建构中的地位,由上面的表达式我们发现,成功可能性预期(Ps)是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认知部分。

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数学表达式进一步推论,如果个体追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强,说明其有着相对积极的成就动机,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更愿意选择中等程度难度的任务,努力追求特定的目标。如果个体避免失败的动机大于追求成功的动机,这个人应该会逃避成就任务,特别是具有中等程度成功可能性(如Ps=0.50)的任务,就会选择特别困难或特别容易的任务(这时候避免失败的动机最小)。这两个观点得到了不同年龄被试的广泛实验室研究的支持。

(二)伊克勒斯等人的期望价值理论

伊克勒斯与其同事阐述并验证了一个成就相关选择的期望价值理论模型。在该理论模型中,他们假定选择同时受到消极与积极任务特征的影响,并且假定所有的选择都有着相应的精确花费,因为一种选择经常减少了其他的选择。因此,不同选择的成功可能性预期与相对价值是选择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期望与价值被认为受到特定任务信念的影响,如能力知觉、不同任务难度知觉、个人目标与自我图式。经由情感记忆及对先前成就结果的解释,以上这些社会认知变量,反过来受到个人知觉到他人对自己态度与期望的影响。伊克勒斯等人还假定,个体的任务知觉以及对过去结果的解释,受到其行为、信念、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伊克勒斯及其同事这样定义成功预期:个体对眼前的、近期或远期将来的任务能够做得有多好的信念。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其自我效能理论中也包含了预期。他区分出了两种期望效能,一种是效能预期,即个人对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一种是结果预期,即特定的活动能够带来特定的结果。班杜拉认为早期的期望价值理论研究者集中于结果预期,并进一步说,效能预期比结果预期更能预测成绩与选择。伊克勒斯等人接受了班杜拉的观点,他们对预期的构建更类似于班杜拉的效能预期而不是结果预期。期望信念被用一种类似于班杜拉个体效能预期的方式得以测量。

伊克勒斯等人把能力信念定义为个人对自己不同领域能力的评价。在该期望价值理论中,能力信念被认为是在特定领域更广泛的信念,而不是对某一具体任务的成功预期。与期望不同的是,能力信念集中于当前任务而期望集中于将来的任务。

伊克勒斯等人给出了四种任务价值成分:获取价值、内部价值、效用价值与花费。伊克勒斯等人把获取价值定义为成功完成特定任务对个体的重要性。内部价值是个体从某项活动中得到的乐趣或对这一对象的主观兴趣。效用价值取决于任务与当前或将来目标联系有多好的程度。甚至就个体自身而言,他或她对一个任务本身没有兴趣,仅因为该任务能够对将来的重要目标有用,这个任务就具有积极的价值。最后,伊克勒斯与其同事认为花费是价值的关键部分。他们从参与任务的消极方面给出花费的概念,这些消极方面像焦虑和对成功与失败的担心,以及做了这种而不是另一种选择而失去的机会和成功所要付出的努力等。需要注意的是,多数经验研究集中于前三个价值成分的建构,在花费上还缺少充分的实证研究。

(三)黑克豪森的期望价值理论

在黑克豪森的期望价值理论中,他尝试整合许多不同的动机研究方法,对阿特金森理论模型进行了精细化。在他的理论中区分出了四种不同的期望模型:情境—结果(在特定的情境下没有行动而获得结果的主观可能性),活动—结果(通过行动获得结果的主观可能性),经由情境的活动—结果(情境因素促进或阻碍了活动—结果预期的主观可能性)与结果—影响(与特定影响相联系结果的主观可能性)。黑克豪森还指出,任务操作不是仅由预期的自豪感与羞涩、积极的自我评价与重要他人(教师、父母)的表扬等决定的。任务操作可能是达到上级长期目标的中介,或具有外部的副作用(一个目标有附属的好处),一定要予以考虑。

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在黑克豪森的期望价值理论中,结果是行动的直接后果,其本身没有多少诱因价值。诱因价值仅仅是个人活动的影响(如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而致。因此,活动的动机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行为影响的价值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