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任务

第一节 心理辅导老师工作任务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任务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具体化。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专职工作者,在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工作任务是: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学校政教处工作精神的指导,协助学校制订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学年、学期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计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心理辅导老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品质状况的问卷调查,收集个案,每学年初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认真做好管理和使用工作;要和学校里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心理社团会员、心理委员等保持密切联系,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便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学生。

☆心理辅导老师经常深入年级、班级向年级组长、班主任了解有关情况,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动协助学校政教处和各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专业意见。

☆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辅导水平,注重不断学习和掌握行之有效的辅导方法;公布心理辅导室的开放时间, 设立“心理热线”和“心理信箱”等,负责其日常工作。为学生提供包括心理适应、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情感心理、智能开发等各种发展性心理辅导服务。应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对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个案,应及时做好转介工作。对已经确诊或疑似的神经症和精神病病例,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申请转介。

☆负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好每次咨询记录、反馈和跟踪研究工作。

☆做好危机干预: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辅导老师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的上级主管部门)。

☆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政教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通过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校报等渠道向全校师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氛围。

☆组织开展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调节教师工作压力;热情接待学生家长的来访咨询,认真处理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承担心理辅导方面的科研工作,积极总结心理辅导经验,探索心理辅导工作的理想模式。

国外心理学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亨特(Hunter)和兰伯特(Lambent)认为他们的工作任务应包括以下19项内容:

☆为学校的全体学生服务。

☆与其经常参与个别儿童、教师和家长工作,不如更多地参与群体工作。

☆充当学校整体计划的顾问

☆提供有关学生学习、发展、社会化以及生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与信息。

☆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学校对教员和职工的管理。

☆在教学计划和行为管理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任课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其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强调诊断和干预作用,而不强调心理测验和分类诊断方面的作用。

☆重视运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和强调应用研究。

☆对较低档次的心理服务机构实行监督和管理。

☆对在学业上及其他方面处境不利的学生给予帮助。

☆在心理学和教育方面起专家作用。

☆对教师、行政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起顾问作用。

☆在预防药物滥用、防止随意将学生除名和维护学校纪律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为学校决策及发展校内、校外关系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促进社区与学校的相互作用,就治疗问题与社区有关机构进行协商。

☆在学生行为、发展、教学和干预等方面提供培训。

☆协助学校行政人员确定并实现教学计划目标和行为目标。

☆恰当地处理在评价和矫治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人际关系、组织关系。

☆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相互作用方面的技能与交往技巧。

根据亨特和兰伯特的描述,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任务渗透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他们工作任务的核心就是:整合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多种力量,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