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的内涵

一、危机的内涵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erald 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卡普兰把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称为心理危机。

由此定义可见,危机是个体的一种认识,个体对当前境遇及自身解决境遇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如果不能及时应对或解决,危机则可能出现,除非及时缓解或转移,否则危机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甚至紊乱。如认知方面:注意力下降、否认事实、自罪自责、消极自我评价等,容易出现认知狭窄。情绪方面:一过性震惊、恐惧、沮丧、怀疑、悲伤、绝望、愤怒、焦虑等,容易出现极端负面情绪和情绪失调。行为方面:攻击、社交性退缩、哭泣、药物或酒精滥用、反应亢进或迟钝等,容易出现行为特点反常和失控,有时会伴随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睡眠障碍等生理症状。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如果来访者能顺利渡过危机,他可以学会处理困境的新方法,反之可能在心理上留下潜抑的伤痕,或者陷入神经症或精神疾病,最糟糕的结局就是他会伤害自己或他人。

除了少数境遇性危机(如洪水、火灾、交通事故、重病、丧亲等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罕见事件)外,青少年经常遭遇的危机是发展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对青少年而言,学业压力过大、考试不及格、留级、竞选干部失败、校园霸凌、人际关系紧张、青春期发育、早恋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促成危机。

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的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标、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如高中生对人生意义的考虑,对学业的倦怠,沉溺网络,逃避人生等都有可能会发展成存在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困境的,如青少年如果不能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成有意义的“自我整体”,区别自己和他人,就可能发展成自我同一性危机。存在性危机也可以是一种压倒性的、持续的感觉,如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提出的“空心病”概念,很多优秀的学生学习好、工作好,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让自己在各方面做得更好,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他们也特别需要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他们想不通或者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可能发生存在性危机。

青少年心理危机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年龄、生理、心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会不断发生变化,不同个体对危机的感觉、认识以及应对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所以他们遭遇的发展性危机也是独特的,教师需要了解和懂得这种独特性,再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评价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