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本创作
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创作是建立在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加工和艺术概括。创作过程一般包括收集素材、确立主题、设置时空框架、编设剧情、拟定人物、撰写剧本六个环节。
(一)收集素材
剧本的创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整理和分析心理咨询的典型个案;观察和分析学生网络论坛、博客中出现频率最高或跟帖率最高的心理话题;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普遍感到困惑和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访谈或观察学生,记录在某个学生群体范围内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深入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单亲家庭学生等),了解他们经历的特殊心理困惑。
(二)确立主题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针对某一突出心理问题的艺术加工和创作,因此要力求把握一剧一主题的原则,否则会加大表演者的难度,且达不到教育和治疗的效果。确立主题是在收集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的结果。适合青少年学生演绎的校园心理情景剧主题主要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如寝室关系紧张、异性交往恐惧、亲子矛盾冲突、孤僻自闭等;学习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动机缺乏、网络成瘾、厌学等;自我意识问题,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自卑、缺乏自我控制力等;环境适应问题,如新生适应不良、毕业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等;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易怒、情绪自控力差等;人格障碍问题,如依赖、自恋、攻击、偏执等。
(三)设置时空框架
校园心理情景剧时空框架的设置,须符合表现主题的客观条件,以期达到情景再现的表演效果,最好是青少年学生非常熟悉或有特定意义的时空环境。比如空间设定可选择中小学生寝室、教室、考场、食堂、运动场等特定环境,时间假定在重大节庆日、周末双休日、报到或离校之日、上课、考试、休息娱乐时等。
(四)编设剧情
剧情是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灵魂,内容安排要围绕主题展开,介入矛盾冲突,校园心理情景剧主要是通过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的。概括起来,冲突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个体之间的性格冲突、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五)拟定角色
校园心理情景剧的表演受舞台的限制,人物选择应尽量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因为人物越多,焦点越多,情节越容易拖沓。只有人物精简,焦点突出,才能用更多的剧情集中刻画主角的内心世界。
(六)撰写剧本
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是开放式剧本,允许在排演的过程中随着剧情发展而修改、丰富、完善和创新。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剧本应更多地依靠广大同学自己创作完成,这样会使青少年学生得到双重治疗和锻炼,积极地培养和吸引有文学才华和创作冲动的青少年学生加盟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的创作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