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失败模型及影响自我调节失败的因素

三、自我调节失败模型及影响自我调节失败的因素

鲍迈斯等人提出了自我调节失败模型,该模型假设我们必须总是要在相互冲突的目标中做出选择。当高层次的目标和愿望战胜了低层次的冲动和欲望时,成功的自我调节就出现了,即表现出了超越性。换言之,当个体能够超越当前情景(也许是能获得即时满足的情景),而注重更远的目标时,超越性就产生了。

过分缺乏自我意识可能易导致个体自我调控失败。一般来说,成功的自我调节要求个体将他们的行为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过程更可能出现在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身上。因此,任何降低自我意识的举动都会阻碍个体进行自我调节的努力。比如,当在群体中去个体化时(人在自我群体中失去自我感),人们常常会出现道德松弛甚至暴力行为,去伤害别人的人生或财产。当自我意识很低时,人们很难用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许多自我调节失败的例子中都会提到酒精。家庭暴力、不安全性行为以及其他许多问题往往是因为酗酒引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酒精会降低人的自我意识。喝醉酒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变弱,从而无法将他们当前的行为与适宜的标准进行比较,因而会做出正常情况下不会做出的行为。此外,酒精还会限制人们注意到直接线索的能力,降低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会导致他们仅仅关注当前行为所获得的快感而不是正常情况下行为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高度的自我意识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调控产生消极影响。比如,个体很想表现得出色却无法表现出最佳状态时所出现的阻塞(choking)现象。阻塞与高度的自我意识具有重要关系。在压力情景(如因为竞争或观众在场)突出了自我意识时才会出现阻塞,这种对自身的过度关注致使个体将人们的行为与相关标准作比较,并且过多地考虑他们的行为。这反过来又干扰了正常水平的发挥。有趣的是,对成功的预期和对失败的恐惧都可以提高自我意识,导致阻塞的发生。

同时,过分的自我还可能产生自我破坏性行为。在许多其他的自我破坏行为(如吸烟、酗酒以及受虐待)中,降低自我意识水平的愿望起了重要的作用。当自我意识变得过分强烈和令人厌恶时,个体就试图通过这些行为从自我中逃离出来。这种逃离的愿望甚至可能导致自杀行为。比如消极体验(如重大考试失败或一段重要关系破裂)会导致高度的自我意识,使个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从而导致自杀念头。当其他消除这种不良状态的努力失败时,个体就会企图自杀。对此时的人而言,自杀意味着摆脱强烈的自我意识状态的最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