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

五、培养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

成就动机推动人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取得成功,所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和提高。目前,在我国主要是从归因训练的角度探讨中小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的。其理论假设是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此为适当的归因;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会导致成就动机水平下降,是不良归因。归因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受训练者的归因向“适当的归因”方向发展,以避免不良归因。相关研究表明,归因训练法有益于成就动机的培养。

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将失败归结为稳定因素——能力不足的儿童,因为这样的不良归因会使得儿童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沮丧和不思进取(习得性无助)。来自家长老师的评价反馈可能对学生的这种不良归因产生尤为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生活和教育中教会学生在面对失败时有更积极的反应(如,再加把劲儿),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克服难关的很重要。此外,表扬的方式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那些在成功后收到“你真聪明”这类个人表扬的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挑战时更注重成绩而非学到了什么,像是在显示自己多聪明。一旦失败就会摧毁这类成绩目标,导致学生的放弃和无助。反之,过程导向的表扬对儿童在发现和形成好的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加以赞许会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目标,而非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