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按照资料的来源,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分为个人档案和团体档案两类。个人档案是指对学生个体行为与心理表现的记录。团体档案是指反映群体学生行为与心理表现的资料,它是在个人档案的基础上,以某个群体(如班级、年级、专业、性别等)为单位形成的统计分析资料。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人档案的内容应包括:
(一)个人综合背景资料
1.个人基本情况
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班级、民族、政治面貌、宗教信仰、联系方式、个人简历等。
2.生长及健康资料
如出生状况(是否为早产儿、难产儿等)、身体发育状况、健康状况(心理疾病史、大脑损伤史、有无生理残疾等)、基本体能测试情况、生活习惯(对食物的偏好、睡眠的好坏、运动的兴趣等)。
3.家庭环境资料
如家庭的结构和类型(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分居、再婚、收养关系、留守儿童、家庭里子女的个数、出生顺序等)、家庭的气氛(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学生本人对于家庭的态度等)、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邻近的社会环境等)、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职业、学历、收入、联络方式等)、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家族心理病史等。
4.重大社会生活事件
如家庭成员重病或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或同学关系紧张、家庭暴力、恋爱失败、生活条件改变、重大挫折等。
5.其他个人资料
如学业成绩、兴趣、爱好、人际交往情况、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对自己的满意度、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二)心理测评资料
心理测评资料是指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各种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测试的结果。每次测试都应记录下心理测试的名称、时间、场所、施测者、结果分析与解释。本章第二节简要介绍了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儿童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自杀态度问卷等中小学心理健康评估常用量表。
(三)心理咨询记录
包括咨询的时间与次数、主述、症状表现、诊断意见、原因分析、咨询方法与过程、咨询效果、追踪记录、转介情况、接待老师的签名等。
(四)其他资料
其他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资料,如日记、可代表学生某种情感表达的文学及艺术等作品,或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遭受重大创伤性事件或异常行为的相关记录材料等。
由于心理建档应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学校最好能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分层建档。通常情况下,所有学生的心理档案内都应涵盖个人综合背景和心理测评两项资料。通过初次建档筛选出来的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进一步填写相关的诊断资料,如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等。心理咨询记录和其他资料也应纳入其心理档案内,以便作进一步的诊断、咨询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