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从当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变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虽然环境变迁也是生活事件的一部分,但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比较突出。

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间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尤其很多新生有远离家乡、亲人的问题,要适应起来还需一段时间。在适应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面临一个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过程。而以前的新生入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前者,对后者则相对不太重视。实际上,后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更大。总的来看,无论是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还是人际关系、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们当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学业期望

许多学生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又面临着学业期待的变化、学业优势的失落及对自己的学业正确评估和定位的问题。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恰当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性行为。

(三)人际关系

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但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却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人际关系更多地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性格特点和交往模式。

(四)自我认知

处于青春期前后的学生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五)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心理冲突常常会造成动机部分地或全部地不能满足,同时也使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动机与挫折相关,也是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学生时期同时是心理断乳的初始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开始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建构。当多重发展任务同时落到学生身上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

(六)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他们连续发生,对个体抵抗力可以累加,因而也非常严重。关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是,一般认为生活事件的产生会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就必须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带来的生活变化,这也带来了个体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七)家庭环境

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明而非专制的,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娇宠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等因素必然会对正在读书的学生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困难甚至贫困家庭的学生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由家庭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