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专业技能
为了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心理辅导老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还必须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专业技能。但究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呢?不同的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王曦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专业技能:设计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并实施某一主题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诊断、实施个案辅导、心理咨询、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为学生家长提供家教方法培训及提供辅导、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工作。《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对心理辅导老师的职业能力做出了比较权威的要求(见下表)。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
表14-1 心理辅导老师职业能力特征的要求


根据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并综合上述观点,他们的专业能力应该由以下几种基本能力构成:
(一)心理诊断能力
进行科学而正确的心理诊断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具备准确诊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问题的能力。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看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避免将学生截然分成健康和不健康两种,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二)心理辅导能力
我国台湾学者宗亮东根据心理辅导的过程,将心理辅导技能划分为7个方面,具体包括:
1.开始的技能
建立咨询情境,以愉快的话题开始,使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增进相互了解,互致问候,营造温暖、信任、安全的氛围;促进友善关系,以礼貌的态度和委婉的方式把握话题;养成倾听的态度,使当事人体验到被尊重和接纳,促进情绪发泄;妥善安排桌椅,促进融洽气氛的产生。
2.利用资料的技能
收集学生资料;利用社交评量,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利用测验和调查,对学生主客观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3.情感反应的技能
注意情感反应,探索当事人谈话的弦外音,促进其自知力的形成;善用情感反应:促进当事人情感的自我了解,帮助其解除心理防卫。
4.沉默的技能
在当事人思考、激动、抗拒、触及痛处不愿再谈时,咨询师应予以应对性沉默缓和气氛,打破僵局;遇到外向语急的当事人,可以主动沉默整理思路;碰到内向寡言的当事人以及情绪紧张者,可用主动沉默予以调节。
5.引导的技能
把握咨询目标,当谈话话题出现偏差时,及时引导,纳入正题,以避免无聊的闲谈;提问式“撞击”,针对当事人的问题,提出“你是否觉得这个问题有商讨的必要”等一类问题,以使当事人从迷惘中清醒,更加接近自我了解的目标。
6.恢复信心的技能
帮助当事人建立新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或对一种新的理想的追求,对恢复当事人的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向当事人预告成功的可能性:目的在于增强当事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其心理困扰。恢复信心应择机而行:在当事人缺乏安全感,遇到失败而心情沮丧,环境适应出现障碍或长期抑郁失去自信时,应及时采用恢复信心的技术。
7.终结的技能
当问题已经解决或转介其他机构继续处理时,或面谈已达预定目的,此次咨询过程可予以终结,咨询师可用提醒、暗示、约定下次谈话时间等方式结束交谈。终结时应力求使当事人感到满意。
(三)组织监控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强调互动情景和丰富多彩活动的创设,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和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它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自知、自觉、自助,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监控能力,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将教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否则,教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如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善于营造和维持融洽安全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善于积极倾听,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我;善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加以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意见进行提炼归纳,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加深领悟;当活动偏离主题时,能采取适当的干预技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训练主题上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等等。
(四)校本教研能力
校本教研能力即开展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研究的能力。教无定法,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一方面,教师要遵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规律,广泛学习和参考他校的成功教育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不同地区、文化、民族、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个体差异,探索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校本教研能力因此显得十分重要,它将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本校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特色,调查本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术,实施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具体而言,校本教研能力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抽样、观察、调查、测量、实验、文献研究、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以及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