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有成效的课程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原则的贯彻实施和效果的提高,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成长、促进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主要是以活动的方式,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从而发现自己和发现别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以经验为载体,学习方式是个体的自觉接纳。没有强制性的接受要求,更没有系统传授心理知识的要求。

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于活动课程,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尽情倾诉,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从中感受、领悟,自我心理调适。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主题引入—倾诉与活动—产生体验—对学生的体验进行概括和升华—教师提出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据实际自定训练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体验进行概括和升华时教师不能拔得太高,应基于学生的体验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于活动课程,决定了心理健康活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