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依然存在以下八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以及恰当的帮助,容易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一)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是青少年阶段生活的主体,青少年群体普遍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在访谈中问到学生为什么学习时,学生淡淡地说:“为学习而学习”。也有学生说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或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考试能够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

3.学习成绩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学生生活。

(二)情绪问题

1.抑郁

表现为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

2.情绪失衡

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控制相对较弱。个体负性情绪表现为情绪高低不定、易怒,难以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一种常态的情绪。如一次考试失败,有的学生很难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群体负性情绪往往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

(三)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

部分学生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学生感叹说:“在学校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

2.社交不良

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时不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开始回避参与,直接影响了他们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

3.个体心灵闭锁

学生从家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焦虑问题

1.自我焦虑

青少年时期比任何年龄阶段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等,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有的学生担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能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部分女生因没有男生追求而苦恼;有的学生总感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2.考试焦虑

考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成为沉重的话题,许多学生坦率地承认,考试前基本都睡不好觉,一想到考试心里就非常紧张,总担心下一门依旧会失败,不能自我调节。

(五)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春情萌动期,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2.友情困扰

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方面,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长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

3.亲情问题

很多家长也感到亲情受到空前的挑战,发出了“难道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仅是经济上的”的感慨,对父母给予的关心、爱护,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感恩心理不足。

(六)性教育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

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

2.性心理问题

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对异性的好感,希望在异性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对方的认可。

(七)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独生子女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呵护,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进取意识显得不足,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考虑他人较少,而考虑自己则很多。

2.特困生心理调适

近年来,特困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容忽视的是,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经济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他们的成长,自卑、过多的自责使部分学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困苦的阴影。

(八)适应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弱

作为社会一员,学生普遍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务,这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学生身上,学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做,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有的学生宿舍集体请“钟点工”,帮助收拾内务,清洗衣物。

2.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目前物质条件总体较好,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庭“父母捧着”。面临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