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保护
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些共同点,就是心地善良、仁慈,关心别人,愿意付出,愿意帮助人;但同时,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过去成长环境、背景的影响,带着对社会、对自己、对别人、对生命的理解,带着自己内心的需要和对理想的追求来到工作的岗位上,而这些,都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与来访者的关系中。
在咨询工作中,如果遇到的一些人、事、物与自己“合得来”,就会感到愉快、顺利,成就感自然产生;但是如果遇到无法“合得来”的情形,则会产生倦怠、讨厌、不顺利、挫折、焦虑的感觉。而心理咨询工作,来访者的类型和问题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咨询师能够主动选择的机会不大。由于来访者基本上都是带着消极问题来的,因此,咨询师所遇到的人和事能让自己“合得来”的情形就会比较少。可想而知,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心理保护,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寿命必然会降低。
曾有资料显示,美国精神科大夫的自杀率在各行业中占了领先地位。很多人觉得很惊讶,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是专家呀,怎么会这样呢?事实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人员是处理一般人的“心理问题”的,或者也叫作处理“心理垃圾”,这种垃圾不像一般的垃圾可以清除得干干净净,它可能会一点一滴地影响和破坏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良好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心理咨询师的健康,造成心理咨询师自身的衰竭。这里所说的“衰竭”,指的是咨询工作不再能给咨询师带来满足,而是使人感觉精疲力竭。表现为:对来访者的热情开始冷却,对来访者的问题开始缺乏关注和兴趣,感觉疲倦和过度劳累,不想面对来访者,不想再接案例,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者开始感觉不耐烦,健康不佳,咨询时情绪容易烦躁,有时甚至会对来访者产生敌意以及反复出现自己是否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的念头等等。
那么,是不是为了避免不健康的情形产生,为了避免“衰竭”现象的出现,最好不要去做心理咨询的工作了?不是的。事实上,人们在生活、工作的任何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合不来”的情形,都有可能影响健康,有可能形成衰竭,我们不可能都去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