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标准

二、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据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

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与同龄人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

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正确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生存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从心理结构的几个方面看,一旦它们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人在其现实生活中可归属于不同的群体,而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

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会得到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