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后的分享

五、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后的分享

分享就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快乐、幸福、好处等)。我们可以把分享界定为在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团体成员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途径彼此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各种感受、领悟和发现,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目的。

分享是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完成团体的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技术,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活动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享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一般以口头交流为主要形式,辅以书面语言、手势、动作、表情等具体形式,灵活安排在团体过程之中。判断辅导活动中分享的质量如何,可以考察其是否能很好地实现分享的具体功能。

(一)分享的功能

1.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

成员在分享中学习,在分享中成长。“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就拥有两种思想。”团体成员在活动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人的各种感受与经验,观察他人的各种行为,在团体这个小社会里观察学习。在各种活动之后的分享中,认识到人的个性差异,接纳甚至欣赏不同的个性风格,学习他人智慧,融百家之长,通过团体中他人的力量来提升个人的能力,丰富个人经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分享还可以促进团体的成长,形成团体的凝聚力。反过来,成长了的团体对个人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聚焦重点,强化活动效果

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团体是一面镜子,而分享技术则是一面放大镜,通过分享使得某些问题或闪光点得以放大,从而引起团体成员的关注、讨论、模仿、借鉴,可以起到个别辅导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有时某个成员的观点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引起群体的共鸣,可以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有时某个成员的想法有些争议,可以引发大家热烈的讨论,得到更为睿智的结果,最终达到的效果也是事先无法预料到的,收到了带着团体成员共同成长的奇效。

3.增进人际信任和凝聚力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有时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他人的意见可以使自己反省,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且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表露,可以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自己也对他人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对培养成员的同理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有益的。成员之间在分享时交流感受与思想,自我暴露,加深了解和信任会产生一种“自己人”的心理认同效应,促进团体成员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4.激发成员的成长动机

分享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比较过程,成员在比较中,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更为准确的看法,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在比较中,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能增强自信;在比较中,成员知道自己的不足,由于自尊会主动追求改变,促进自我完善。

5.获得心理疏导与疗愈

分享的过程可以帮助个体宣泄不良情绪,淡化、缓解、矫正及至消除某些心理问题。如,有人际交往恐惧倾向者或有考试焦虑倾向者,常常会感到紧张、恐惧、无助甚至绝望,并且常常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是倒霉鬼。在个别辅导中,这些消极情绪虽经辅导者努力处理,但有时未必能真正消除。而在团体心理辅导情境中,局面会有所不同,这些成员在团体中经过交流和互动后发现,考试焦虑是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和自己处境相同的人居然还不少,焦虑感和孤独感会降低,不再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了。他们会发现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增强,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学习中的挑战。这种经验与感受的分享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

(二)促进分享的有效策略

1.建立关系

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分享的基础,也是达到辅导目的的手段。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和民主的辅导关系,会使学员处于一种安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不利于分享的阻抗会减少,学员多半会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辅导者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应遵循平等和民主的原则,应做到真诚地关注,无条件地接纳,这样的关系有利于分享的顺利进行。作为团体的辅导员要不畏艰辛地去建立、发展和培育这种关系。

2.营造氛围

和谐、宽松、安全的环境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分享,还具有治疗的作用。宽容的态度、开明的观念和无条件的接纳可以产生和谐、信任的氛围,不随意评判的规则可以产生宽松的氛围,保密的原则可以创造安全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可以大大促进成员分享的动机。在某种特定的氛围中,通过团体的活动,可能会触发一些学员埋藏在心底的种种感受,如委屈、愤怒、歉疚、焦虑、嫉恨、恐惧等等,并不由自主地会将这些感受在团体面前加以宣泄,直至一吐为快。这种团体情境效应,有时候会催人泪下,有时候也会使某些人十分尴尬。心理辅导者面对这种情况时,应抓住教育的契机,细心地关注并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充分表达自己对倾诉者内心感受的理解,做出即时和诚实的反馈,并给以必要的引导。

3.提供鼓励

①鼓励与赞美

团体成员在开始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扰时,往往会抗拒或不愿意坦率地表达,辅导者要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成员的优点,表扬其已有的进步,让他们感到安全,有信心。如,小王同学,你的看法如何?你上次的意见很有创意。小李同学进步真快,已经有两次主动向大家分享自己宝贵的经验,我们一起用掌声来祝贺他。

②心理支持

当成员陈述个人经历,探索痛苦的经验,尝试分享一些对个人与团体成长很有价值的信息但需要冒险时,给予心理支持最能缓解当事人的焦虑与担心,使其消除后顾之忧。例如,小刘同学,你的话使我很感动,感谢你对大家的信任,这正是你想突破自己的第一步。最好的支持是倾听和分享完毕后的掌声。

4.制定规则

为了保证分享的正常运行,保障成员的权益,可以合理利用规则对团体内的成员进行必要的促动和限制。团体分享时常会发生这种情况:有些人很喜欢说话,滔滔不绝,总是占用别人的时间,而有些人即使有想法也不说。分享的机会不均等会影响更多成员的参与,指导者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进行调节。如分享时,可要求成员坐成圆圈状,每个成员轮流发表意见。活动前,为了保证团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消除成员参与分享的后顾之忧,促进成员主动分享,需要制定共同的分享规则。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需共同遵守的规则有: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分享活动;对于每个成员的分享,成员必须学会倾听、尊重、不妄加评断;不在团体以外宣扬团体里的事。必要的时候,为了限制有些成员说话过多,还可以这样说:由于时间有限,是不是每人说话以三分钟为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意见,使大家听到更多不同的信息。为使合理的规则落实到位,辅导者可根据团体特点做好活动分组、座位排列等细节工作

5.积极暗示

以积极的暗示来促进团体成员的分享动机与行为。如,在团体中,付出越多,成长也越快,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某某同学由于积极参与,大胆分享,他的进步真快。为了加强暗示对团体成员的影响作用,辅导者有必要把一些有利于促进成员活动动机的经典话语确立为团体活动的精神理念,活动前要求大家集体背诵,并在活动中多次强化。如,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6.合理发问

合理发问可以协助成员考虑个人观点和某些事先未曾想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打破沉默尴尬的情境。为了使讨论深入,发问应尽量使用开放性的提问,也可以使用“抛砖引玉”的策略,先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激起大家的思考与共鸣。发问的策略多用在团体活动中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气氛沉闷或有人欲言又止时。多用开放式提问,少用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通常采用“什么、怎么样、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吗”等形式发问,显然,对此类问题,回答者不能报以是或否的回答,多半会引出其更多的感悟和发现。

7.主动倾听

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倾听是团体心理辅导中最有效的技术。倾听的主要技巧有:高度注意,耐心,不轻易打断对方,真诚的理解和必要的反馈,善于适时提问,使用肢体语言等。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需要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倾听的技术包括观察分享者的非言语行为,如姿势、表情、举动、语调等。理解分享者言语中所传达的信息,注意分享者说话时的语境及所生活的环境,即倾听分享者整个人。

积极倾听,并给予准确反应。辅导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给予成员一种移情性理解,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让成员知道,必然会加深成员被接纳的感受和团体的吸引力,有助于成员继续自我探索和分享。学员感觉到被理解了,就像找到了知音,倾诉的欲望就会加强。

8.自我暴露

辅导者在活动中于适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自我暴露,有利于团体成员消除顾虑,产生分享的安全感,从而参与到分享中来。当团体成员在参与某种活动之后,感慨良多但欲说还休之时,辅导者要把握好时机,适当进行自我暴露,有利于打开局面。但这种策略只能偶尔为之,不能当作常用策略,否则会起到负面榜样作用,而且过多占用了团体成员分享的时间,使团体成员成了被动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