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性恋

三、同性恋

2016年11月30日,江西省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数据:自2003年江西省高校出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目前,江西省累计报告学生艾滋病病例为320例。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传播为主,共234例,占73.13%。2016年1-10月,高校新报告病例为63例。近5年来,南昌市青年学生HIV/AIDS疫情年增长率为43.16%。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同性恋性取向从初中就开始了。

性取向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和吸引指向同性、异性或两种性别成员的程度。异性恋者无论从浪漫的爱情还是性欲上都受到异性的吸引,同性恋者受同性的吸引,双性恋者既受同性吸引,又受异性吸引。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称为同性恋,多见于未婚青少年,尤其是男性。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同性恋诊断标准是:

①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②从少年时期开始,在可与异性经常接触的环境中,持续表现对同性成员的性爱倾向,不论个体对此种现象是否和谐接受或是厌恶烦恼,均属此诊断;

③对异性成员可持续缺乏性爱倾向,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今天,世界科学界尚未揭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性取向是在遗传、生物、社会、文化、家庭养育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有研究表明,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在脑结构上存在不同,性取向受基因影响。当然,很多同性恋的形成是受到后天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所致,如母强子弱,儿当女养等。同性恋是人类性行为的一部分,只是在异性恋占主导的社会中,同性恋往往受排斥。

那么同性恋是否需要心理治疗呢?学校里同性恋的学生通常会因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前来求助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老师应区别对待。

①素质性同性恋者(同性恋双方男性被动型和女性主动型,他们在心理和体质上有较多的异性特征)不会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有何不妥,不想改变也不会为此来求询,即使求助心理咨询多是和异性恋一样,因为两人相处、失恋等情感问题来咨询。对待这部分的咨询类似异性恋,此外可建议其谨慎对待自己的生活,固定性伙伴,注意艾滋病的预防。

②因为社会舆论压力和父母反对前来咨询:许多同性恋者面临社会压力和同性恋关系不能维持时,就可能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反应,甚至消极自杀。那么在咨询中应当就其人际支持系统和人际沟通的质量为主题进行咨询。

③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苦恼,试图改变者:存在同性性倾向或同性性行为的人中,较多是因为性心理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造成性认同障碍(男性主动型和女性被动型者),是一种性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这类人对于同性性行为表现出困惑、内疚、痛苦和焦虑,渴望能改变这种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行为。对这类同性恋者的辅导可以追溯其成长经历,用咨询技术帮助其解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性认同障碍,用行为治疗来革除其不符合常规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