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实施]
1.3.1 京式面点
1)京式面点的概述
(1)京式面点的概念
京式面点最早起源于山东、华北、东北地区的农村以及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而在北京形成流派。京式面点,泛指我国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山东、华北、东北等)所制作的面点,以北京地区为代表,故称京式面点。
(2)京式面点的代表品种
抻面、一品烧饼、清油饼、都一处的烧卖、狗不理包子、清宫仿膳肉末烧饼、千层糕、艾窝窝、豌豆黄等。
2)京式面点的形成
(1)历史原因
京式面点的形成与北京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京都文化密不可分。北京是六朝古都,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这里就是燕国的都城,后来又成为辽的陪都和金的中都,特别是元、明、清时被定为三个封建王朝的帝京,随着六朝在北京建都,南北方以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面点制作技术相继传入北京。如辽代渤海善夫的“艾糕”,元明之时高丽和女真食品的“栗子糕”以及“维吾尔茶饭”等。蒸饼、羊肉包、油炒面等都是从元代的馅饼、仓馒头、炒黄面等食品逐渐演变而来的。东北、华北地区盛产小麦,北京地区素有食用面食的习俗,各民族面点的制作方法、品种在此进行交流、融合。
(2)继承和发展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京式面点就是在继承民间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东北、华北盛产小麦,因此,北京小吃中以面类食品居于首位,不仅制作精细,而且花样繁多。据统计,各类不同制法的北京小吃有200多种。可见,现今许多风味面食是在继承传统小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兼收并蓄
京式面点兼收并蓄了各民族的面点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抻面,史家研究,它是胶东福山人民喜食的一种面食品,明代由山东进贡入宫,受到皇帝的赏识,赐名“龙须面”,从此成为京式面点的名品。后来,为满足宫廷皇室需要,出现了以面点为主的筵席。传说清嘉庆年间,光禄寺曾经做了一桌面点筵席,仅面粉用量就超过60 kg,其用料、品种之多与规模之大绝无仅有。此外,宫廷面点的外传,也直接促进了京式面点的发展与形成。
综上所述,京式面点最早起源于华北、山东、东北等地区的农村和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面点精华,又受到南方面点和宫廷面点的影响,融会了历史上聚居在北京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北方各民族风味特色的京式面点的风味流派。
3)京式面点的主要特点
(1)用料广泛,面粉为主
京式面点的主料有麦、米、豆、黍、粟、蛋、奶、果、蔬、薯等类,加上配料、调料,用料可达上百种之多。由于北方盛产小麦及饮食习惯的因素,总体用料以麦面居于首位。
(2)品种众多,制作精细
京式面点品种很多,有被称为我国山西“四大面食”的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面,不但制作技术精湛,而且口味爽滑,筋道,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有品种繁杂的北京小吃,每一种类面点中,又可以分出若干品种。
京式面点制作精细,主要表现在用料讲究,善制面食,浇头、馅心精美,成形、成熟方法多样化。京式面点馅心注重鲜、香、咸,肉馅多用水打馅,并常用葱、姜、黄酱、芝麻油为调辅料,形成北方地区的独特风味。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就是加放骨头汤,后入葱花、香油搅拌均匀成馅,使其口味醇香、鲜嫩适口、肥而不腻。如一窝丝清油饼先抻面抻得细如线,然后再盘做成一窝丝清油饼;茯苓饼摊得薄如纸;煎饼擀得薄如蝉翼,充分反映了京式面点制作的独特技法。
(3)应时应节,适应民俗,风味多样
京式面点中既有汉族风味、仿膳风味,又有蒙古族、回族、满族风味,并且各民族风味相互交融,形成新的风味。京式面点,春日多以糯米、黄米、豌豆等原料制作艾窝窝、黄米面炸糕、豆面糕等;夏天有小豆凉糕、凉面等;秋天有栗子糕、江米藕;冬天有羊肉杂面、羊肉包等,四季不同。
1.3.2 苏式面点
1)苏式面点的概述
(1)苏式面点的概念
苏式面点泛指长江下游江、浙、沪一带地区所制作的面点。它起源于扬州、苏州,发展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因以江苏最具代表性,故称苏式面点。
(2)苏式面点的代表品种
扬州的三丁包子、翡翠烧卖,苏州的糕团、船点,淮安的文楼汤包,嘉兴的粽子,宁波的汤团,金华的干菜酥饼等。
2)苏式面点的形成
(1)具有悠久的历史
扬州、苏州都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上商贾大臣、文人墨客、官僚政客纷至沓来,带动了两地经济的发展。“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均是昔日扬州繁华的写照。而清代乾隆年间徐扬所画的《姑苏繁华图》中,亦描出了苏州的奢华。悠久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为苏式面点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
苏式面点最早兴盛于苏州、扬州,苏州为“今古繁华地”,襟江临湖,盛产稻米和水产,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文人荟萃。扬州,古时“北据淮,南据海”,包括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扬州地区是鱼米之乡,盛产六畜六禽、海鲜河鲜、百果蜜饯、菱藕蔬瓜等,富饶的物产为苏式面点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3)继承和发扬了本地传统特色
史料记载,在唐代苏州点心已经出名了,白居易的诗中就屡屡提到苏州的粽子等,《食宪鸿秘》《随园食单》中,也记有虎丘蓑衣饼、软香糕、三层玉带糕、青糕、青团等。扬州面点自古也是名品迭出,据记载,久负盛名的仪征萧美人,她制作的面点“小巧可爱,洁白如雪”“价比黄金”,又如定慧庵师姑制作的素面,运司名厨制作的糕,亦是远近闻名,有口皆碑。近现代名厨辈出,经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又涌现出翡翠烧卖、三丁包子、千层油糕等一大批名点,形成了苏式面点这一中式面点中的重要面点流派。
3)苏式面点的主要特点
苏州处在我国最为富饶、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民风儒雅、市井繁荣、食物源极为丰富,为制作苏式面点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良好条件。制品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最为突出。苏式面点重调味,味厚、色艳、略带甜头,形成独特的风味。馅心重视掺冻(即用多种动物性原料熬制汤汁冷冻而成),汁多肥嫩,味道鲜美。苏式面点很讲究形态,其中的苏式船点,形态甚多,常见的有飞禽、走兽、鱼虾、昆虫、瓜果、花卉等,色泽鲜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被誉为精美的艺术食品。
(1)风格复杂,品种繁多
苏式面点就风味而言,包括苏锡风味、淮扬风味、宁沪风味、浙江风味等,其品种相当丰富,《随园食单》《扬州画舫录》《邗江三百吟》等著作中都有记载。经过近现代名厨的传承、创新、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店、名点,在中式面点制作中享有盛誉。
(2)制作精细,讲究造型
在苏式点心制作中,形态总体可用“小巧玲珑”4个字概括。如特有的面点品种“船点”,相传发源于苏州、无锡水乡的游船画舫上。其坯皮可分为米粉点心和面粉点心,成形制作精巧,常制成飞禽、动物、花卉、水果、蔬菜等,形态逼真。面点形态也是以精细为美,如小烧卖、小春卷、小酥点。扬州的面点制作的精致之处表现为面条重视制汤、制浇头,馒头注重发酵,烧饼讲究用酥,包子重视馅心,糕点追求松软等。
(3)选料严格,季节性强
苏式面点对原料选用严格,辅料的产地、品种都有特定的要求,如苏式玫瑰松子方糕中的玫瑰花要求是吴县的原瓣玫瑰,松子要用肥嫩洁白的大粒松子仁等。一些名特品种还选用有特殊滋补作用的辅料,如松子枣泥麻饼,其中的松子枣泥馅具有润五脏和健脾胃的作用。
苏式面点历来注重季节性,四时八节均有应时面点上市,形成了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产销规律,大部分节令食品都有上市和落令的严格规定。《吴中食谱》记载:“汤包与京酵为冬令食品,春日烫面饺,夏日为烧卖,秋日有蟹粉馒头。”虽然目前不再有历史上那样严格的上市和落令时间要求,但基本上做到时令制品按季节上市,如苏式糕团中春季供应青团,夏季供应炒肉团子,秋季供应重阳糕,冬季供应猪油年糕。浙江等地面点中,春天有春卷,清明有艾饺,夏天有西湖藕粥、冰糖莲子羹、八宝绿豆汤,秋天有蟹黄汤包,冬天有羊汤面等。面点品种四季分明、应时迭出。
(4)肉馅掺冻,汁多肥美
以汤包、蒸饺、烧卖和包子为代表,这些面点一般肉馅多掺皮冻,形成皮薄馅多的特点。如汤包,每500 g馅心掺冻300 g,蒸熟后,食时先咬破皮后吸汤,口味醇厚。
1.3.3 广式面点
1)广式面点的概述
(1)广式面点的概念
广式面点泛指珠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所制作的面点,以广州地区为代表,故称广式面点。
(2)广式面点的代表性品种
叉烧包、虾饺、莲茸甘露酥、蛋泡蟹肉批、马蹄糕、娥姐粉果、沙河粉、荷叶饭等。
2)广式面点的形成
(1)起源于广东地区的民间食品
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故当时的民间食品一般都是米制品,如伦敦糕、萝卜糕、糯米年糕、炒米饼等。早期以民间食品为主。
广东具有悠久的文化,秦汉时,番禺(今广州)就成了南海郡治,经济繁荣,促进了饮食业和民间食品的发展。正是在这些本地民间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吸取精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广式面点。娥姐粉果是广州著名的点心之一,它就是在民间传统小吃粉果的基础上,经过历代面点师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又如九江煎堆,驰名粤、港、澳,为春节馈送亲友之佳品,它也是在民间小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2)吸取了北方面点和西点的营养
广州自魏以来,是珠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皇朝官吏,北往南来,带来了北方各地的饮食文化和六大古都的宫廷点心。京都风味、姑苏特色、淮阳小吃在广州流传下来,现今的蟹黄灌汤饺就是吸取淮扬灌汤包的制法创新而成,干蒸烧卖是北京烧卖的改革,酥炸春卷从扬州春卷变化,叉烧包又称开花包、南方包,是由北方肉包演变而来。广东对外来的面点移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本省的原料、口味和生活习惯加以改良、取精、求实而成。
唐代,广州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港口,外贸发达,商业繁盛,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往密切,饮食文化也相当发达,面点制作技术比南方其他地区发展更快,特色突出。19世纪中期,英国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国门大开,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纷至沓来,广州街头万商云集、市肆兴隆。广州较早地从国外传入各式西点的制作技术,广州面点厨师吸取西点的制作技术,丰富了广式面点。如广州著名的擘酥类面点,就是吸取西点技术而形成的,咖喱牛油角、瑞士蛋卷就是吸取西点的同类品种,结合本地风土民情,用料、口味和习惯不断改进而成。马拉糕,原称马来糕,是新加坡马来族人的食品,经过名师的多次革新,纳入了中式名点之中。
3)广式面点的主要特点
(1)坯皮丰富、品种丰富
广式面点,富有南国风味,自成一格,近百年来,又吸取了部分西点制作技术,品种更为丰富多彩,以讲究形态、花色著称,坯皮多使用油、糖、蛋,营养丰富,馅心多样、晶莹,制作工艺精细,味道清淡鲜滑,特别善于利用荸荠、土豆、芋头、山药、薯类及鱼虾等做坯料,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美点。
有关资料统计,广式点心坯皮有四大类23种,馅有三大类47种之多,能制作各式点心2 000多种。按经营形式可分为日常点心、星期点心、节日点心、旅行点心、早晨点心、西式点心、招牌点心、四季点心、席上点心、圆桌点心等,各种点心可根据坯皮类型、馅心配合,可分别制出精美可口、绚丽缤纷、款式繁多、不可胜数的美点。米及米粉制品是其历史传统强项,品种除糕、粽外,还有煎堆、米花、白饼、粉果等外地罕见品种。
(2)馅心广泛、口味多样
广式面点馅心选料之广,得益于广东物产丰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常青,蔬果不断。正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所说,“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原料之广泛、丰富,给馅心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广式面点馅心用料包括肉类、海鲜、水产、杂粮、蔬菜、水果、干果以及果实、果仁等。如叉烧馅心,为广式面点所独有,除烹制的叉烧馅心具有独特风味外,还有别具一格的用面捞芡拌和的制馅方法。由于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较热,因此面点口味一般较清淡。
(3)善于吸收、技法独到
在广式面点中使用皮料的范围广泛,有几十种之多,其中不少配料、技法是吸收西点制作技艺,坯皮较多使用油、糖、蛋,制品营养丰富,并且基本实现了本土化,如擘酥、岭南酥、甘露酥、士干皮等。广式面点外皮制作技法独到,一般讲究皮质软、爽、薄,如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粉果的外皮,“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馄饨的制皮也非常讲究,有以全蛋液和面制成的,极富弹性。包馅品种要求皮薄馅大,故制皮和包馅技术要求很高,要求皮薄而不露馅,馅大以突出馅心的风味。此外,广式面点喜用某些植物的叶子包裹坯料制成面点。如“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如此,则产生不同的香味。
(4)季节性强、应时迭出
广式面点常依四季更替、时令果蔬应市而变化,浓淡相宜,花色突出。要求夏秋宜清淡,春季浓淡相宜,冬季宜浓郁。春季常有礼云子粉果、银芽煎薄饼、玫瑰云霄果等;夏季有生磨马蹄糕、陈皮鸭水饺、西瓜汁凉糕等:秋季有蟹黄灌汤饺、荔浦秋芽角等;冬季有腊肠糯米鸡、八宝甜糯饭等。
以上这三大主要风味流派面点依靠其鲜明的地方性、地域特色,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除此之外,常言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我国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风味和独到之处。如朝鲜族、藏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等也有自己的风味面点,虽未形成鲜明的地域体系及辐射面,但也早已成为我国面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各主要地域流派中,同样也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我国面点制作技艺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