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

2.5.1 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又称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的食品添加剂。其目的在于美化制品,使其具有鲜艳的色彩,以增进人的食欲,促进消费。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大类。

1)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提取的色素。其色调自然,无毒性,有些还具有营养价值或药理作用,但有时带有异味,性质不够稳定。由于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天然色素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天然、营养、多功能”是食用天然色素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可用于面制品的天然色素有红曲米、辣椒红、高粱红、姜黄、焦糖色、栀子黄等,其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也称红曲米,是将红曲霉接种于蒸熟的大米,经培育制得的产品为红曲米,然后可用酒精提取红曲红色素。红曲红色素不溶于水,色调为橙红色,与其他天然色素相比,pH值稳定,耐热、耐光,常用于调制红色糕团中使用。

(2)自然取色

面点制作中,民间常常利用植物性原料固有的色素,如用菠菜或南瓜叶将其捣烂榨出绿色汁水,再加少许石灰水,使其澄清得到青翠色素,南瓜煮烂掺入面粉中得到橙黄色或黄色。红心火龙果榨汁过滤后可以得到紫红色。胡萝卜榨汁可以得到橙黄色。黄红彩椒经过榨汁过滤后可以得到黄色或红色,咖啡加水可以得到褐色,墨鱼汁可以得到黑色等。

2)食用合成色素

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合成色素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可任意调配、性质稳定、成本低廉、均溶于水、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应用较广。但它们本身无营养价值,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因此,其用量应严格控制。目前我国已批准并用在面制品上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其最大用量均为0.05 g/kg。柠檬黄、日落黄、靛蓝,其最大用量均为0.1 g/kg。

3)使用着色剂应注意的事项

①要尽量选用对人体安全性高的天然色素。

②使用化学合成色素时要控制用量,不得超过国家允许的标准。

③要选择着色力强,耐热、耐酸碱的水溶性色素,避免在人体内沉积。

④应尽量用原材料的自然颜色来体现面点的色彩,使用色素是为弥补原材料颜色的不足,尽量少用色素为好。

⑤老百姓的主食,如馒头、包子等制品不得使用食用合成色素,对一些观赏性的面制品,如象形船点等,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食用合成色素。

2.5.2 食品香料

食品香料又称赋香剂或香味剂,是以改善、增加和模仿食品香气和香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由多种挥发性物质组成。食品中使用的香料按其来源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合成香料两大类。

1)食品用香料

(1)天然香料

天然香料可分为植物性香料和动物性香料,在面点制作中主要使用前者。我国的天然香料很多,如茴香、八角、肉豆蔻、花椒、桂花、桂皮、薄荷、玫瑰等。一般将天然香料制成精油和精制品使用,不仅产品利用率高,产品香味丰富、柔和,而且便于贮运。在面点制作中,常用玫瑰、桂花、洋葱汁以及各种香料油,如橘子油、柠檬油作香味剂。

(2)合成香料

合成香料又称人造香料,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单离、合成制取的香料,包括单离香料和合成香料。单离香料是从天然香料中分离出来的各种单体化合物。合成香料分两类:一种是天然等同香料,用化学方法合成,其结构与天然成分一样;另一种是在天然香料中还未发现的成分,但它的香味与天然物相似,或者在调香过程中有特殊作用的化合物。

2)食用香精

在食品加香中,香料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是用数种乃至数十种香料调和起来,才能适合应用上的需要。这种经配制而成的香料称香精。香精按制造方法分为水溶性香精和油溶性香精,其中油溶性香精耐热性好,适合烘烤制品使用。如香草香精等,采用蒸、煮、烙等成熟的中式面制品几乎不使用合成香精。

3)使用注意事项

①由于香精浓淡的差异,在使用时要适量。

②香精都有一定的挥发性,使用时应尽量避免高温,以免挥发失去作用。

③香精使用后,要及时密封、避光,以免挥发。

④必须使用国家规定标准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得随意滥用未经检验的香料。

2.5.3 调味剂

凡能提高面点的滋味,调节口味,消除异味的可食性物质都可称为调味剂。调味剂的种类很多,按口味不同可分为:酸味剂,如醋酸、乳酸、柠檬酸等;甜味剂,如食糖、饴糖、糖精、甜菊糖等;咸味剂,如食盐、酱油;鲜味剂,如味精、鸡精等。

1)柠檬酸

天然的柠檬酸存在于柠檬、柑橘之中,现多为利用糖质原料发酵制成。柠檬酸是无色透明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极酸,易溶于水。柠檬酸在面点制作中常用于糖浆的熬煮,防止糖浆出现返砂现象。

2)糖精

糖精为无色结晶或稍带白色的结晶性粉末,为化学合成甜味剂。糖精本身为苦味,易溶于水,溶于水稀释后才具甜味。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糖精在人体中不产生热量,无营养价值,只起到增加甜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