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实施]
6.3.1 包、捏法
1)包
(1)包的概念
它是将擀好、压好、按好或摊好的皮子(或借助其他薄片形原料,如粽叶、豆腐皮等)包入馅心使之成形的一种方法。
(2)适用范围
包的手法在面点制作中应用极广,很多带馅品种都要用到包法,诸如各式包子、馅饼、馄饨、烧卖、春卷、汤团以及品种较特殊的粽子等。包法往往与上馅结合在一起,也常与其他成形技法结合在一起成形。
2)捏

图6.3.1 包、捏法——中包

图6.3.2 包、捏法——月牙蒸饺生坯
(1)捏的概念
它是在包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成形法(图6.3.1、图6.3.2)。将包入馅心的坯料(包括无馅坯料)经过双手的指上技巧,按照品种形态要求进行造型的一种技法。捏法较为复杂,灵活多变,特别是捏花色品种,手法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既要形态美观,又要形象逼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花色蒸饺、象形船点、糕团、花纹包、虾饺、油酥等。捏有时需利用各种小工具进行成形,如花钳、剪刀、梳子、骨针等。
6.3.2 卷、叠法
1)卷

图6.3.3 卷法
(1)卷的概念
卷是面点制作中一种常用的成形方法(图6.3.3)。一般是将擀好的面片或皮子,按品种的需要注上油或馅,或直接卷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形长条,形成不同层次的成形方法,再用刀切块,制改成品或半成品。
(2)适用范围
通过卷的方法可以制作各式花卷(四喜卷、蝴蝶卷、菊花卷、秋叶卷等)、凉糕、葱油饼、层酥品种和卷蛋糕等。
2)叠

图6.3.4 叠法
(1)叠的概念
它是将经过擀制的坯料经过叠制、分层间隔,形成有层次的半成品形态的一种方法,是面点成形的一道工序(图6.3.4)。
(2)适用范围
叠通常与擀制配合使用,有的是直接将剂子擀薄,刷油叠制,如制荷叶卷、千层糕等,有的是用水油面包干油酥,再擀片叠制成一定的层次,如叠制凤尾酥、兰花酥等。叠的次数多少要根据品种而定,有对叠而成的,也有反复多次折叠的,如蝴蝶卷、蝙蝠夹、麻花酥、荷花酥等。
6.3.3 抻、拧法
1)抻
拉面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面食,特别是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拉面的用料、配比、成形等也有不同。北京高级面点技师王春耕先生认为,中国的拉面可分为四大流派,即山东福山的鲁派、北京的京派、山西的晋派、甘肃的兰州派。
(1)概念
它俗称抻拉面,是把调制好的面坯搓成长条,用双手拿住两头上下不断抛动、扣合、抑拉,将大块面团抻拉成粗细均匀、富有韧性的条、丝形状的制作方法(图6.3.5)。操作时,一般需要经过盘条、打扣、出条3个过程,环环紧扣,用力均匀,手法灵活。

图6.3.5 抻法——拉面
(2)适用范围
抻的技术性较强,用途很广,抻出的面条形状多样、可粗可细,通常有中细条、细条、扁条、棱角条、空心条、龙须面等。除了制作一般拉面、龙须面外,金丝卷、银丝卷、一窝丝酥、盘丝饼等都需要将面团抻成条或丝后再制作成形。
2)拧

图6.3.6 拧法——麻花
(1)概念
拧是将坯剂或坯条,形成绳形形态的成形手法,常常与搓、切等手法结合运用,如拧麻花(图6.3.6)、花卷等。
(2)操作特点
操作时,用双手拇指、食指同时捏住坯剂或坯条的两头,按照不同品种要求,向相反方向扭转,使之成为绳纹形态。拧时用力均匀,扭转程度适当即可。
6.3.4 搓、按法
1)搓

图6.3.7 搓法——馒头
(1)概念
除了成形前的基本手法搓条外,搓的成形技法主要是揉搓形状,即将下好的剂子用双手或与案板互相配合,搓揉成圆形、半球形、短条形、柱形、高桩形等。
(2)适用范围
一般用于制作米粉圆子、高桩馒头(图6.3.7)等品种。揉搓的方法有旋转搓(搓馒头方法)和直搓(搓麻花方法)。
2)按

图6.3.8 按法——月饼
(1)概念
按是用手掌根或手指,按压坯形的手法。也常常作为辅助手法使用,配合包(如包馅的厚饼类制品)、印模(如枣泥印糕、广式月饼(图6.3.8))等成形。
(2)操作要点
按的成形品种较多,操作时用力均匀,轻重适当,包馅品种更要注意馅心的按压要求,防止馅心外露。
6.3.5 手工装饰成形法
有些面点品种在进行搓、包、卷、捏等成形技法的同时,还要进行装饰成形。装饰的目的不仅使产品外形美观,而且可以增加制品的营养、改善制品的风味。手工装饰成形法主要有镶嵌法、拼摆法、铺撒法等。

图6.3.9 拼摆法——八宝饭
镶嵌法主要是在制品外部或内部镶嵌上可食性的原料作点缀,如寿桃、面鱼、大发糕等都镶嵌一些可食性原料。
拼摆法是指在生坯的底部、上部或内部,运用各种辅助原料拼摆成一定图案的过程,与镶嵌法相互协调美化面点的形态。典型品种如八宝饭(图6.3.9)。
铺撒法主要是在坯料或成品的下面或中间铺撒一些辅料的过程。铺撒的原料较多,主要有白糖、果仁、豆沙、枣泥、莲蓉等。典型品种如西安的甑糕、新疆的切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