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在酝酿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有八年了。在这八年中,我持续为在校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在工作过程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由于恋爱问题来访的大学三年级女生。大学两年,她谈过多次恋爱,但是都没有结果。咨询中我了解到,该女生是一位有着留守经历的女孩。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她和奶奶、弟弟一起生活。由于多种原因,奶奶很少和他们交流,也不允许他们离开院子,她从小没有安全感,长大后渴望爱情但又很难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现在读大三的她常常失眠、抑郁,留守的经历像阴影似的笼罩着她。自此,我开始开展一系列留守儿童的研究,先后完成了河北省社科联项目“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倾向的研究”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通过大量实地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了解到,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线教育工作者非常需要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呵护留守儿童。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收集了一些真实案例作为本书的素材,期待以此构建更为有效的教育建议和方法,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留守儿童的抚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提供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途径,并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家长老师更好地教育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参考。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书介绍了学龄前幼儿期、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有留守经历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书分为“留守的幼儿园”“留守的小学”“留守的初中”和“留守的高中”四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了3~4章,分别讲述有留守经历的儿童在学龄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面临的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同学关系和其他成长困惑,并提出应对策略。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理论阐述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插图生动有趣,音视频内容直观丰富。每一章都以案例引入,“问题聚焦”部分抛出实际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均采用化名);“问题探究”部分具体分析问题背后的心理动因;“知识驿站”部分对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教育建议”部分针对聚焦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拓展活动”部分设计了具体可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扫描二维码还可视听音视频内容,直观感受活动的过程;每一章的最后还配有“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知识系统。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感谢和我一起编写此书的同行,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书稿无法顺利完成。其次,感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程淑英教授给我的鼓励和督促,感谢她对书稿给予的专业指导。再次,感谢为本书提供详细案例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市第一中学的喻亚玲老师、山东省济宁市老砦中学的刘妍妍老师和陕西省汉中市宁阳县职业高级中学张超老师,三位老师所教的班级里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她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这些孩子更需要关注、了解和陪伴,并提出,一线老师急需掌握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策略和方法,每章中的案例都是她们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感谢这三位老师,也向所有在一线为留守儿童辛勤付出的教育工作者们表示由衷的敬意。最后,感谢为本书配图的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吴静老师、王振兴老师及其学生们,感谢参与本书视频录制的同学们和进行后期编辑制作的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于宁老师和华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生陈驰。感谢我的三位研究生齐音、郭岚宁、薄萌萌,三位本科生张睿欣、刘伟、谭小丫,她们踏实细致,参与了本书的文字资料整理。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留守儿童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们,希望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精神关爱,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于晓宇

2020年8月于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