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考 文 献
2025年11月23日
参 考 文 献
[1]江晓兴.青少年行为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8.
[2]李彩娜.亲密关系与青少年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王伟.心理卫生通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王秀珍,郑直,陈国锋,等.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6):538-540.
[6]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130-132.
[7]孙煜明.试谈儿童的问题行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 (4):13-18.
[8]崔丽霞,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112-119.
[9]张晓辉,吴艳乔,张鑫,等.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10):1291-1292.
[10]朱琳.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J].中国特殊教育,2005(3):90-94.
[11]陈保平,刘伟,谢守付.家庭治疗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304-305.
[12]刘建榕.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