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初中时期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强烈要求独立的意识,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但常带有主观片面性,评价他人能力的发展先于自我评价的能力,往往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放任,有理想,有自信,却难以脚踏实地、付诸行动,或者慷慨激昂却“只有三分钟热度”。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认为,儿童在出生至18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通过母亲的形象去建立自我认同、去认识和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可见母爱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上面的案例中,晓亮从一个优等生,变成现在的“问题学生”,妈妈和老师似乎也没有做错什么。那是什么原因让事情一步步发展成现在的局面呢?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一个温和的老师,也许是他在缺少父母陪伴时的一种补偿,他会帮助孩子应对很多生活中的困难。晓亮升入初中,不仅告别了以前的老师、学校,而且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很少在一起生活的妈妈一起生活,晓亮要面对的情况比一般孩子要复杂一些。小学时期晓亮总是被温和地对待,习惯把老师放在父母的位置。当他和妈妈讲新老师太严厉时,内心是希望妈妈以更温和的形象出现。老师和妈妈对晓亮都寄以厚望,但是青春期的孩子绝不想被轻易地定义,在做父母、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好学生和做自己之间,晓亮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很多家庭的亲子冲突源自规则的不合理、不清晰。其实规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必要和合理。太多没必要的清规戒律,必然产生过多的控制,引发更多的亲子冲突。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