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焦虑情绪
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产生于危险不明确但又即将出现的情景中,人对危险持有警戒态度,并伴随有无助、不安、紧张、忧虑等情绪变化,同时也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加深、面色苍白、失眠、手心出汗等等。
考试焦虑,顾名思义就是由考试这种情景造成学生产生一系列异常的心理生理现象。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考试来临前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其中“晕场”为典型表现。
1.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表现在学生考前或考场上,其表现程度一般分为三种:
(1)轻度考试焦虑。在考前复习阶段,日常饮食不思,多梦,怕复习不全面、出怪题、偏题;考试时紧张、心慌、出汗、注意力不集中,但思维正常,考试能进行下去。考试后紧张自然消失,恢复正常。
(2)中度考试焦虑。考前较多想到考试情景,并感到害怕、不安;复习时有畏难情绪、担忧。努力复习后仍缺乏自信,甚至失眠、饭量减少;考试答卷时急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心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脚抖动、口渴且尿频、躁动不安,平时很熟悉的知识,难以回忆起来。
(3)重度考试焦虑。考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考试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很差,精神紧张。而精神紧张会导致各种生理异常,如头疼、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拉肚子、皮肤瘙痒、脾气暴躁等。考试时过度紧张、慌乱、惧怕,思维混乱以致头昏脑胀,脑中一片空白,甚至发生虚脱或休克。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考试是我国自古以来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因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一状况。在学校中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老师的偏见。老师往往看重学习好的学生,相应的学习困难学生会受到忽视,因此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导致其每逢考试就容易急躁,产生焦虑情绪。第二,同学之间的竞争。有的学校把学生的分数、名次公布,有考试焦虑的学生通常自尊心比较强,每到考试时就怕自己的名次太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发挥失常,丧失信心。第三,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如果一所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实施智育至上、题海战术等,便容易使学生终日陷入考试焦虑的痛苦中。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留守儿童自身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个。
(1)对自己要求过高。有些同学往往对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每次考试都要比别人考的好,小小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很大的情绪反应;有些人则因为不想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这两类人都会在不自觉中被“不允许失败”的思想占据头脑,而一旦面对不太有把握的考试,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
(2)过去失败的阴影挥之不去。一些人由于过去考试失败的阴影,特别是面对考试失败时的一些负面情绪(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严厉的自责,痛苦的体验等)在大脑中保存了下来。当面对新的考试时,当前的考试情景便会引发记忆中相关的失败经验,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它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注意力的分散和记忆力的衰退,从而使人无法从容应考。
(3)对考试的结果担心过度。有些同学总是在考试之前就对尚未出现的考试结果忧心忡忡。“万一我考砸了怎么办?”“如果这次考砸了,家里会……同学会……老师会……”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总是困扰着孩子,使其很难集中注意力,难于入眠,记忆力减退。这些夸大了考试重要性的想法和孩子自己想象的“严重后果”不仅使孩子无法正常复习应考,同时加重了孩子对考试的焦虑。
(4)身体健康状况引起考试焦虑。身体健康的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心情开朗,积极性高,考试焦虑水平低;身体虚弱、健康不良者,心情不好,抑郁、烦恼、消沉、情绪波动大,其考试焦虑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