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角色缺失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关研究指出,相对于父亲,母亲在儿童性格形成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孩子一出生,母亲就与其朝夕相处。孩子不仅在生理上对母亲产生极大的依赖,在行为上也极力模仿母亲。正是由于处在印刻效应期,母亲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在孩子心里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母亲的性格特征所决定的行为方式以及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孩子的性格影响深远。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母亲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是孩子的榜样。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多个学校的老师。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因此,可以说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无与伦比的。
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从母胎里就开始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母亲那样对影响孩子的外部环境如此清楚,也不可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深切的把握。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和孩子不可分割的纽带,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赖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地把握孩子的想法。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承担与孩子进行最初的情感沟通的责任,孩子通过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使其基本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以发展,对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直接指导作用。同样,母亲还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初刺激来源,在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形成上起到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母亲还是孩子最初的人格行为的影响者,对孩子人格基调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看出,母亲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影响者,母爱在医治儿童的心灵创伤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母亲角色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
出生后母亲给予的抚摸、嬉戏与爱护使得儿童体会到了被人关爱的幸福,与人交流的愉悦,这种关爱和抚育构建了亲子间天然紧密的联系。母子依恋是母子间的感情联结,表现为孩子对母亲持续而密切的身体联系,由此而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影响着儿童以后的发展。对于孩子来说,与母亲接近就会感到愉快、舒适,同母亲分离就感到痛苦;遇到陌生人或到一个陌生环境就会产生恐惧、焦虑,一旦母亲出现就能使他得到安慰。
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讲,拥有一个稳定的抚养者——母亲,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讲,这种要求却变为奢求。父母的离开使这些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来自父母的关爱,也无法与他人形成正常的依恋关系。
2. 母亲角色与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与信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出生至18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通过母亲的形象去建立自我认同、去认识和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可见母爱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留守儿童得不到母亲细致的关爱,抚养者多沉默寡言或者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他们的情感容易陷入抑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的状态。而且孩子们并不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意义,他们认为母亲的这种缺席是对他自身的一种否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母亲离开了。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里,他们没办法得到母亲完整的爱,也不能得到妈妈对他们的肯定评价,因此,他们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变得对生活缺乏热情,充满消极、自卑感。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容易形成冷酷、仇视、怀疑他人的人格特征。
案例二中的花花和兰兰这两个孩子对基本生活技能一无所知,比如清理房间、整理衣物、卫生饮食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母亲的教导而造成的。像这样对孩子的身体、教育和情感都忽视的农村家庭不在少数,尤其以留守儿童家庭最为严重。由于父母亲的缺席,孩子长期旷课,既无法学习到课堂知识,也无法学习到基本的自理能力。父母的这种消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容易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无纪律、消极被动、缺乏毅力和热情,并对成人的支持照料表现出过度依赖。
3.母亲角色与留守儿童道德的发展
较之家庭其他成员和社会因素,母亲的身心特征对儿童的道德培养具有先天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儿童期是感性认知的关键期,母亲的教育作用促成其感性认知的形成。此外,母亲和儿童的接触多于任何人,从怀胎之时母亲的习性和品德便已开始对孩子产生影响。
在没有母亲陪伴的留守儿童家中,留守儿童即使做出了利他的行为也得不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和称赞,其亲社会行为也无法得到正面强化。他们不能及时找到替代父母的重要他人作为行为模仿的榜样,因而也不容易学习良好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