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偏差

(一)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偏差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在儿童时期,父母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从婴儿时期,孩子就在与父母的互动、交往中形成对自我、他人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如果婴儿在寻求父母的关注和安慰时,父母能及时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相信“我是可爱的”(积极的工作模型);而如果父母常常忽视或误解婴儿发出的信号,婴儿就会认为“我一无是处,讨人嫌”(消极的工作模型)。形成了积极工作模型的儿童,就形成了安全型的基本依恋,对即将面临的挑战充满了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相反,形成了消极的工作模型的儿童,对他人和父母没有基本的安全感和依恋,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很难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信赖的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隔代抚养。对于儿童来说,依恋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爷爷奶奶不能代替父母。当孩子的心里有困惑和苦恼时,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拥抱就可以使他们重新恢复自信和快乐。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时,内心容易孤独寂寞,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