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生原因

(一)产生原因

其实彤彤的情况在留守儿童(尤其是幼儿)中很常见,她经历着“分离性焦虑”。简单地说,就是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感,是儿童对陌生环境不适应的反应。一般在儿童刚入园或亲人离开时发生,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分离经验

儿童平时很少经历分离,就像彤彤一样,虽然去过幼儿园,但与爸爸妈妈整日的分离还是第一次,所以感到焦躁不安,这是儿童在陌生环境中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2.缺乏必要的时间认知

儿童对时间的估计缺乏,这往往是情绪化的结果。高兴了,就觉得非常短暂;伤心了,就觉得时间很长,还没有建立起客观的时间观念。所以在“分离”时会倍觉时间漫长,有一种再也见不到亲人的感觉,于是增加了额外的精神负担。像彤彤一样,分离的一天是非常漫长的,虽然平日里爸爸妈妈很忙,不一定有时间陪她,但每天总是见面的,可“出差”却使彤彤连日见不到爸爸妈妈,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好像“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3.过度依恋

儿童对成人的依恋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度的话,则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情感上,还表现为生活上的过度依赖,比如有的孩子连上厕所都要父母陪同,上了四年级还不能独立睡觉

正因为如此,很多留守儿童会发生适应不良的情况,哭、闹,甚至是身体的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头痛、遗尿等,也可能出现言语发展倒退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