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考 文 献

参 考 文 献

[1]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4):812-816.

[2]袁书华.不良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2):45-46.

[3]陈丽娜,张明.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7-91.

[4]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328-332.

[5]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 (2):122-125+191.

[6]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 (4):43-47+54.

[7]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1):14-20.

[8]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126-127.

[9]张克让,郑桂林,白培深,等.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3):201-202.

[10]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