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说,认知观念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而定型的,一旦某些零散的思维片段连接成固定的一套组合 ,就称为“观念”,一种特定的思维组合。合理的观念,会有合理的认知,也就将有合理的情绪与行为;反之,非合理观念将导致非合理的情绪与行为。最常见的非合理观念有三种。
1. 绝对化要求
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观念。这一观念通常与“必须”或“应该”这样的字眼联系着。比如:“我应该得第一;他应该照顾我;生活应该很好的;我必须知道所发生的一切;母亲应该爱孩子;孩子应该听父母的;学生必须尊重老师;人为什么不能永远快乐;我为什么不能一帆风顺;我应该被保送才对……”
2.过分概括化
即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观念。好比看到一筐橘子中有一个坏的,就断言“真是奸商,竟然把烂橘子卖给人家”。被某个朋友骗了,就断言“不能交朋友,朋友最终会出卖自己”。
3.糟糕至极
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场极其严重的灾难。比如:打碎了杯子,顿感厄运将至,肯定要发生些什么,否则怎么会那么不小心呢?考试失败了,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无法面对家人。生下这样的孩子,是一生中最不幸的事!
这三种典型的非合理观念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方式上也千差万别,却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烦恼,甚至导致极端的非合理行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有绝对化要求、过度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因此,我们要学会和不合理信念辩论,这就需要遵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所谓“黄金法则”,是指“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而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因此当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常常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等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法则,构成了“反黄金法则”。因此,一旦我们接受了黄金规则,就会很快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