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调节
行为调节是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表情实现。行为调节可以对情绪体验产生影响,如个体快乐或愤怒的表情可以使得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所有情绪都需要表达,如果长期压抑它们的表达,它们最终甚至会以疾病的形式实现其表达。对于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来说,适当的行为调节绝对会有积极作用。
1.适当的药物治疗
针对小敏出现的抑郁症症状,根据专业人员的指导,加以药物辅助来调整病情。按时按量的吃药会让留守儿童的情绪暴发率降低。吃药同时也表示留守儿童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
2.鼓励恰当地表达情绪
通过书写记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压力事件和对压力事件反应,对个体应对负性情绪具有正面作用。在书写过程中,人们会对引起其情绪压力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困扰的事情做出决定或妥协,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从而使压力得到缓解和释放。此外,对正性体验的记录还可以改善记录者以后的情绪与健康。对于留守儿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对个人有帮助的。当然,积极情绪需要表达,而消极情绪则需要宣泄。消极情绪宣泄了,人们才能健康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将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往往可以减轻情绪反应的强度,缩短情绪体验的时间,从而使得情绪可以较好地得以恢复。小敏根据医生的建议,把心放宽,想哭就大声哭。通过哭泣将悲伤情绪宣泄出来。她还可以将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倾诉于别人,或者写在日记中。
3.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调节情绪最为成功的方法之一。长期持续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获益,如减少抑郁与焦虑的发生等,但是过度的锻炼可能使得情绪更糟,因而进行适度的锻炼十分重要。对认知而言,锻炼可以减轻个体对于无法控制的压力源产生的压力;在生理上,锻炼过程中身体产生的内啡肽可以减轻痛觉,这种镇静的作用与情绪改善大大相关。适当正常的运动也可以使留守儿童暂时忘掉痛苦,减轻压力。大量的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心境,产生平衡效益。“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境结构,使愉悦感提高,减少愤怒和抑郁情绪,使心理活动放松,平衡性提高,降低心理疲惫程度。”因此,建议她要有选择地参加体育活动,如慢跑、游泳等,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得到愉悦感。
4.鼓励冥想表达
冥想是一种在放松身体的同时释放思绪、排除杂念的状态。冥想时,闭上眼睛,可以倾听音乐,将感官转向内,观察我们自己,无外界的干预,不控制思想,容许任何思想、情绪出现。当我们将感官转向内后,思想、情绪迅速出现,得到表达后就会离开。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背要挺直,不论坐在哪里、怎么坐都没有关系,关键要坐得舒服,直腿也行,嘴巴稍微张开一点,用鼻子、嘴巴同时呼吸,呼吸要尽可能深、长、彻底。或者在晚上睡觉时做,不要枕头,平躺,双手掌心朝上,如果朝上困难,侧放也行,两腿平行分开,不要交叉,身体放松,闭眼,用鼻子完全吸气,嘴巴完全呼气。当我们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第一反应就是张开嘴‘啊’一声,‘啊’意即张开嘴呼气,冥想中用嘴巴呼气,意即给我们的思维一个信号,将那些情绪通过嘴巴呼气释放出去。”
最后,还可以采用正念冥想。正念是个体有意识地把注意维持在当前内在或外部体验之上并对其不做任何判断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个体在正念状态下的注意朝向具有好奇、开放和接受的特点。正念冥想则是一组以正念技术为核心的冥想练习方法。有研究表明,长期的正念冥想及基于正念的干预可以直接影响情绪调节的注意分配,如对负性沉浸思维认知控制的能力,自我关注的注意能力,注意分配和调节能力以及对空间线索的定向能力等方法。
5.使用晤谈法
除上述说到的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以外,情绪还同时具备心理或认知方面的主观体验,由于这两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依靠单纯的观察难以收集,需要通过与个体的接触或面谈才能够得到相关的信息,因此可以采用晤谈法。
晤谈法也称为面谈法、会谈法。通过与个体直接面谈,或与和个案接触较多的人面谈,来了解相关信息。通过有针对性的面谈,了解个体近期的情绪状态。个体可能会提供相关的情绪信息,描述近期遭遇的刺激情境以及对该刺激的看法,描述目前心境体验。如“最近我感到很悲伤,觉得人生很没有意义”“最近对什么事情都不太感兴趣”“我一无是处”“事事不顺心”和“我永远也不会好起来了”等。而且与个体接触较多的人,也有可能提供对个体情绪的评估。
另外,也可通过面谈了解个体近期的日常状况,从而协助确定情绪的类型。比如,自我评价低,对事物评价消极,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等,都可能意味着个体处于悲伤、抑郁的情绪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