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
在很多农村学校中,老师并没有因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而表示出对他们的特别关注,相反,仍有一些老师认为,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多是“问题学生”,是学校的一块心病,他们多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放任管理策略。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羡慕非留守儿童有父母的陪伴,在交往时,总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许多留守儿童不会和非留守儿童交往,而选择和自己的同类交往。这样一来,缺少父母监管和引导、过度自由的留守儿童群体,在社交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和冲动性,极易流入一些社会闲杂人群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农村中小学老师应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不要一味将他们当作特殊的“问题儿童”对待,要在班级中开展促进沟通交流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建立班级良好的沟通氛围,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1.父母之爱缺失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使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是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有效的监护和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无处诉说,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同学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很伤心。比如:同学开玩笑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这样的一句话就会勾起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的父母都在身边,而自己却没有?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变得对父母、同学、老师冷酷无情。其次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在班级里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别人和他争抢,他就会心生不满,甚至不择手段地对付对方。
2.监护不周,重养轻教
这些孩子有的是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只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述说,但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儿童大多不愿意与抚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长辈、亲戚无话可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还控制不好情绪,一件小事都能让他冲动到动手拼命,导致伤人伤己。